前些日子,学生小徐来电拜年。尽管是师长,但我向来不喜居高临下用教育的口吻对待他们。所以他们中很多人,长大后都与我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有什么困惑和心事,都愿意跟我聊。
聊天时,问到她中学时代形影不离的几位好友,她说,有几个已经渐行渐远了。问其原因,有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现彼此三观不合而慢慢疏远;有的是一年两年既不见面也没有互动而渐渐淡了。
小徐说,她最近心情不太好,感觉对于各种关系的处理,夫妻间的、朋友间的,都有些不得劲,好像都是自己在努力维护,而对方却似乎并不领情。对于这样的困扰,我以自己的阅历经验和心理疏导的知识积累,给了她一些分析与建议。
很多人往往觉得,一段关系的存在,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善始就会善终,不必太劳心费力去维护。但在我看来,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总认为来日方长,不需要刻意地对一种关系的保持付出些什么。中国人比较内敛,不善于也不喜欢对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公共场合(比如聚会,比如朋友圈)不想表达,唯恐引起麻烦给自己或别人添乱;私下里又懒得表达或羞于表达,觉得懂自己的人,不说也会明白自己怎么想;不懂的,说也白说。
于是,因为疏离,因为不屑去维护,那些自认为很真挚的友谊,很稳定的感情,可能在不经意的某一瞬间就变味儿了。
小徐对我的观点表示赞同。她说,自己有时候想与朋友见面,已经约好了日期,对方却因为工作或生活的理由一再爽约,还毫不在意地跟你说,下次吧,下次一定。一次两次,尽管外表看不出什么,但你跟Ta的距离,其实就在这种不珍惜的过程中渐渐拉开。原本想说的话,下次见面也许就懒得说了;原本想着要一起做的事,也不愿再做了。那种微妙的罅隙一旦存在,再怎么补,也都回不到过去了。
聊到两地分居,学生非常感慨。她与丈夫是大学同学,毕业两年后结婚。原本都在同一个城市,可前几年丈夫主动申请公司的外地派驻,说那样升职快。为了他的事业,小徐也没有明确反对,但心里始终不以为然。
去年因为疫情,两个人的见面变得比过去困难。尽管婆婆帮着带孩子,但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婆媳关系难免会因为一些家庭琐碎变得不那么和谐。忍不住跟丈夫抱怨,希望他能早日调回总部,却被他认为自私,几次聊天都不欢而散。
她说,难道我渴望有人一起分担育儿的辛苦过分了吗?男人要事业没错,但家庭就该是女人一己承担的?说我无理取闹,说婆婆已经在帮忙了还要怎样?难道婆婆能代替丈夫的角色?
我很同情小徐,来自伴侣的不理解确实很伤人。夫妻或者恋人身处异地,短期没什么,甚至还可能觉得距离产生美。但时间久了情感就会孤独。尽管通讯发达,可以视频可以通话,但毕竟不是一个屋檐下,分开时间久了,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有许多的共同语言?不在同一个生活空间,你的苦衷对方是否能感同身受?有时,彼此需要的,是对方一个深情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是互相情绪的真实流动;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屏幕,或者几句不痛不痒的安慰。
鉴于夫妻情感的特殊性,我对此抱谨慎态度,那天下午并没有跟她做深入的探讨。我俩就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就如何看待“友谊”这种奢侈品,结合一些案例,交流了彼此的看法。
对于友情,我劝学生不要太在意,夫妻还有可能走着走着就散了,何况一段别人并不珍惜的友谊?在这个普遍都更关注自我实际需求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很忙,忙到甚至都不想费心思去考虑如何与家人更好地相处,就更不会愿意花时间去维护朋友间的关系,除非这个“朋友”对你有很多利用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脆弱,脆弱到稍不留意,就像碰倒的瓷器一样,碎了。
大多数人都希望,可以与很多的朋友保持长久的关系,不要生疏生分了。但一辈子的友情,那是得看缘分的,需要双方一起付出时间和情感来维系。如果只是单方面在努力,而对方并不在意,说明人家眼里,你并没有那么重要。既然如此,又何必强求?要学会看淡,睁大眼睛重新在人生路上结交新的朋友。
有些朋友也许关系长久,有的,就只能彼此同途一段,陪伴走过人生的某一程,然后各自安好,再也不相往来。
我们都认同,爱情也好,友情也罢,如果不是处在相对类似的环境中,关系变化的概率很大。因为人心善变是本能。
过去人们常说,真正的感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平时经常联系,但如果有需要,招呼一声就会陪在你身边的。可现实中,真是这样吗?
尽管我从不否认这世上有许多值得传颂的友谊。即便普通如你我,也都或多或少有几个知交。有句话叫“苟富贵,勿相忘”,真正的朋友,是无关乎金钱地位等外在附加因素的。但人心如此复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几个月都不互动交流,一年两年也不见一面,你觉得这样的友情,是永远不会变味的?如果两个人的学识、阅历、社会身份等差距越来越大,你怎知你认识的那个朋友,还是原来那个能与你无话不谈的人?
我给小徐讲了一个故事。
80后的小甲和小乙是同一个大学的校友,小乙是师兄,一次偶然的学生会合作认识,成了很聊得来的朋友。
大学毕业,小乙回了家乡,小甲留在上大学的城市。十几年里,他们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朋友关系。小乙离婚又结婚,有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平淡却幸福。小甲一直没有结婚,把重心放在了工作上,打拼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们彼此很珍惜这份情谊,十几年里,他们的联系也不多,期间有两次,小乙到读大学的城市出差,小甲为他组局,叫上过去熟悉的校友一起聚会。他们从来没有私下单独见面,但那种一直在心里的感觉,让小甲觉得很踏实。她记得小乙曾对她说,“我就是你娘家人,哪一天你把自己嫁出去了,有委屈就来找哥”。
有阵子,小甲感情受挫,非常想找人聊聊。鉴于种种顾虑,她没有找身边的闺蜜,而是打电话给了小乙。她非常想让他从男性的角度帮自己分析一下这段感情。
可是那个电话,让小甲后悔不已。她没有得到什么有价值的建议,还忧伤地发现,再婚后平淡安稳的生活,已经让小乙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准中年大叔。精神层面的沟通,一点也不畅快。
小乙说自己现在万般皆好,对生活没有别的要求。机关部门的副职,工作也不算忙累,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后买菜做饭辅导小儿功课。周末偶尔全家一起去郊游,或者跟朋友喝个小酒打个牌。十几年四线城市安逸的日子,使他已经无法理解小甲的许多想法。她心目中大学时代的才子,那个无论什么问题都会帮你分析出一二三条建议的高材生,原来早已不复存在。
小甲在跟我倾诉时说:是她自己,亲手打破了这种原本美好的虚幻。从今以后,在悲伤时,在彻骨的寒冷时,再不会有那种幻想,幻想着有一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朋友,会理解自己所有的思想,会像读书时那样,说“我能感觉到你内心深处的那种孤独”。
人啊,所有的执念,可能就在于那三个字:我以为。
小甲一直以为,朋友关系不变,关系中的人也就永远不会改变。所以当现实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的图景时,心里就生出了无限失望和沮丧。
可是凡尘俗世里,哪有那么多的“我以为”。缘来缘去,缘深缘浅,看淡便好,不必执念。朋友,该处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吧,如果别人不珍惜,也就没必要去费心思讨好。如果总是盯着实际与“我以为”之间的裂痕,恐怕就会在跟理想的较劲中,在跟现实世界的别扭中自己找不痛快了。
王国维在《蝶恋花》中写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 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大概总是稍纵即逝吧,爱情、友情也不能幸免。
我跟小徐说,面对日渐疏远的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不再打扰的方式尊重彼此新的生活。我们无法决定身边朋友的来去,因为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我们所能决定的,是如何好好安放旧日的情谊,不要将它变成前行路上的羁绊。最理想的状态,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心存感念,珍藏朋友曾经带给你的帮助和快乐。
每个人都是孤零零来到这世上,最终也还是一个人独自离开这个世界。孤独,才是人生的真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执念永远不是现实,所有的关系,都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相遇。这种相遇或许很长,也可能很短,但最终都会分开,各走各的路。
所以,学会好好享受孤独,便是抵御薄凉最好的办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