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布局造美秀
美秀美术馆在美术圈里虽不是一多知名的的美术馆,但它在建筑设计界却是如标杆一般的常被谈起,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这一生只打算看一座美术馆,那么就去看看美秀美术馆吧。建造此美术馆的起始念头是源自一个绵长的日本故事,或者说日本民间文化的传奇。它的所有者是日本一个新兴宗教“神慈秀明会”的创立者小山美秀子,而它的设计者就是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用文字来描述美秀美术馆真是一个艰难的事,我是愚笨,文字不够把它描绘得简单而清晰,要说明它的大致概念,先看一幅这样的插图可以有一个直观的视觉感知。
如图所示,整个美术馆隐造于群山之中,从底至上共分为三部分:
一、接待厅
二、穿山隧道与钢索桥
三、展厅
这三部分横跨两座山,观众从一座山头进入隧道,再走钢索桥跨过两山之间的沟壑,然后才进入美术馆展厅。美术馆的主体80%的空间是掩埋在山体里,展厅一共分两层,其中B1是完全埋于山体里,而F1其实也只有一半曝露于空气,就是那洋溢着标志贝聿铭风格的几何型铝制框架的玻璃屋顶。
鸟瞰美秀美术馆图底部是达到美秀美术馆的第一站:接待大厅,从这里起步步行百米的缓坡,先进入一个二百米长的隧道,出隧道后再走过一百多的钢索拉桥,然后才恍然的看到了美秀美术馆大门。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为什么不直接从山下修一条路直达美术馆呢?大概常人都这么会这么考虑。这是因为美术馆所在地处于当地森林和水土保护极其严格的区域,政府根本不许兴建大型建筑,尽管这几座山都是属于业主私产,可也不能违背法律,而且贝聿铭先生自己也是很反对对环境进行大规模开发的设计。上世纪90年代初,贝聿铭在七次造访考察了建筑环境后,给出一个全新的建筑理解,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桃花源记”:
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走过一段长长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世外桃源。
而美术馆业主小山美秀子亦是一个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对此概念心领神会接受,于是一拍即合,于是开山造馆,历时7年于1997年落成,造出此别具一格的伟大作品。
出租车把我载到接待大厅,安静素雅的大厅游客不多,买票出来站定于室外小广场,前方就是通往隧道的坡路,空无一人的寂静,满眼的秋色蔽山成林,山气清新,缓缓深吸一口气,迈向隧洞。隧洞是此美术馆的第一部分,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主要靠此它来营造,这非比寻常所见交通通道,近200米长的隧洞拐了一道弯,一眼望不到尽头,整个圆形隧洞高有十几米,穹顶飞达,通体被铝制板覆盖包裹,从两端洞口透进的光在铝板上形成漫反射,闪耀一种渐变的微茫幽光,如若洞外是春季或秋季,水红的桃花与五彩的秋林被折射进洞内,会把整个洞口四壁渲染成彩色的光带,简直独立成景。
慢慢走至隧洞尽头,远见圆形洞口外是一道由几十根亮闪钢索拉扯的桥梁,飞达对面山头,行走在此桥梁上,桥面、桥梁、栏杆、钢索,预制件等都是现代主义的物件和质感,而青翠茂密的山林就依桥而生,缠绕叠盖,冷静的钢、摇曳的树和巍然的山体,形成迥然的质感对比,单此这桥已独立赢得无数建筑工程设计大奖,这是现代结构力学的典范。索桥尽头就是美秀美术馆的大门,纯粹的银质钢铁、铝制框架玻璃与几何分割,叠层架构出日式寺庙的山门梁栋,是日本古典建筑与现代主义语言的焊接,那焊疤却是动人无比,它静待于此,无人开启。
山里游客稀落,我已于这山间林中、钢铁隧洞独自行走了许久。来到这山门之前,仍然是空无一人,上前一步靠近大门,圆形玻璃门悄然自动分开,还是空洞的走廊,满墙的地中海米黄大理石,进门之前还是满心的日式建筑风格,而进得大厅,又是西式的庭院与日式屋顶的交融。我如同开启了一道艺术品的芝麻之门,文明流光溢彩的扑面而来。
通体幽光的隧洞 隧洞后再连接美术馆与山体的索桥 结构力学美的典范 隧洞尽头就是美秀美术馆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