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乡难与言。
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那个地方,民风很糟糕,人都不讲道理,你没法跟他说话。
有一个互乡的小伙子来求见孔子,孔子居然接见了他。弟子们就很奇怪。
孔子说,见他是鼓励他进步的,不是认同他的落后,有什么不能见呢?人家来进见,就必有一番洁身自好之心。我鼓励、支持这份自洁之心,至于他以后往哪儿去我也管不着。
这里面可以看出孔子的心态,对方既然来了,那我就见一下,因为既然来了就有学习向好的心,不能说那个地方的人有问题,我就谁都不见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地域歧视”了,戴有色眼镜看人,孔子不这样,你既然来我就见,因为不管你以后怎么样,这是未来没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必要去揣测和思考,我就想当下,当下你既然有向好学习的意愿,那么见总是可以给你见一面的。
这里面孔子的两点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第一,他对人没有偏见,不会因为一个人来自一个“不好”的地方,就直接完全拒绝别人,起码见一见、聊一聊再说,再下判断。
几乎所有的社会中,都有歧视和偏见,这几乎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有地域歧视、金钱歧视等等,他社会有种族歧视、宗教歧视,等等,这些偏见歧视已经把人直接打上标签,放弃了去把对方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认识、去了解,这其实是人性的弱点,在远古时代,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对我们有利的环境,节省大脑的能耗,但是在现代社会,这样的通过歧视来节省能耗的必要性已经很低了。比如说在企业当中对人的任用,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人打上标签去认识,那也许真会错过很多人才发挥他们的才能,尤其是对于初创的企业,所以对于企业来讲,为所有人提供发挥他们自己才能的空间,就是打开了一个无限的可能,员工发展的无限可能,也是企业发展的巨大想象空间。
第二,他不管别人以后怎么样,只管对方现在怎么样,专注于当下的判断。
很多人会说,你今天见了这个人又能怎么样呢?他以后又不会有什么变化和发展,见了也白见。但孔子似乎只把握能把握的,未来也好、以后也罢,谁知道,你难道是神仙可以掌控未来的发展?掌控不了的东西说明仅仅只是自己头脑的想象,并不是现实,就不用去管,既然当下他想要学,那我就见,他以后是什么样、以前是什么样,一个是还没到来、一个是已经消亡,你去想他干嘛?
这也是很多人焦虑和恐惧的来源,要么老是去想都已经消失和过去的事情,仿佛他们还会再次到来;要么去忧虑还没有出现的未来,但事实上都是自己内心情绪的投射,都是头脑里在演戏和脑补,并不是事实,自己吓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