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我⼗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还有⼗⽇谈。
柜⼦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法。他还有说服我去⽕中取栗的办法:你⼩,⾝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派,我的⼿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之,偷出书来两⼈看,挨揍则是我⼀⼈挨,就这样看了⼀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感:
王小波的文字是鲜活的,能够把一个人的性格描述的活灵活现,通过对话,反讽,切换视角等手法,把文字写成了电影。
思:
时间变量:13岁时…去偷书…挨揍…不后悔
空间变量:书柜外面…锁进柜子里
行:
小时候被寄养姨妈家里,表姐想吃什么零食,都会怂恿我去找姨妈要钱买,她经常说没关系,你脸白,说话好使。姨妈对我是比表姐客气,通常有什么需求都会尽量满足,可是我也知道,正是因为姨妈对我好,所以我才要减省着点用,用在我真正需要的物品上。
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家里不宽裕,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储藏起来,慢慢享用,绝不会一次吃完。还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发现表弟把我放在抽屉里糖果火腿花生等好吃的零食全吃光了,虽然很生气,但这个习惯并不后悔。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直到现在我还保有这个习惯,每次买回来的(干果类)零食,会每天拿出来一点,吃上一周左右。延迟满足带来的幸福也挺不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