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美好,对于父母来说,本身就是一件无限美好、值得感恩的事。但是多少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施以不同程度的“暴力”。
1
◆◆◆
昨日,到小区散步,碰到一个年轻的妈妈在训孩子。
女孩7岁左右的样子,嘴里一直哭喊着:“妈妈,妈妈。”
妈妈声音尖锐地冲着孩子嚷:
“让你吃饭你不好好吃!作业你不好好写!你有什么脸跟我要玩具?!爸妈每天辛辛苦苦为了你操劳,我们那么爱你,可是你一点也不听话。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孩子?!”
“不要再哭了!你还有脸哭吗?晚上别回家了,不许跟着我!”
女儿看妈妈真的要走,伸手就去拉妈妈的衣服,被妈妈一把推开:“不要碰我!”
然后,妈妈就头也不回的朝前走去。
女孩差点摔倒,想继续跟又不敢跟,往前跑了几步,双脚用力跺地,撕心裂肺地哭喊:“妈妈,妈妈。”
父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的一切都与父母息息相关。
然而,对于一些孩子而言,父母却总是让他们唯唯诺诺、胆战心惊。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每个父母,都想给予孩子无私的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是,有的时候,他们的爱却带着暴力的面具。
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为人父母,不要让爱戴着暴力的面具。
2
◆◆◆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新闻。
一个年轻的保安父亲,由于自己和妻子都没文化,对孩子们的学习特别上心,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有出息。
一天晚上,女儿在写作业,父亲刚好走过跟前,发现女儿竟然在抄作业。
冲动之下,他将女儿拖到车棚进行殴打,之后用绳子将女儿身体固定住,独自离去。
半小时后,他再次回到车棚,女儿呼吸心跳都已停止。
不禁让我想起在泰国,一位父亲和儿子吵架,愤怒的父亲对儿子说,有种你就去死!随后将上好膛的枪放在儿子面前,结果……儿子真动手了!
杀死孩子的并不是枪,而是父亲过激的言行。只因一时冲动,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这样毁了……
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很容易接受父母所说的话语;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的,往往因为家长一句不会实现的威胁蒙上长久的阴影。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孩子对我们的依赖视为筹码,逼迫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人、做事。当孩子的表现与我们的期望相悖时,情急之下的家长习惯用威胁性的语言来恐吓孩子,期待孩子会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庇佑而变得听话、懂事。但事实却适得其反,威胁恐吓不但会使父母丧失威信,更会扭曲孩子的心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们却常常对弱小的孩子犯这种错误。
3
◆◆◆
好朋友放下高薪工作,回家专心陪伴孩子。
经常看到她晒带儿子玩儿、吃美食的照片。
别的孩子一放学就立刻回家写作业,她儿子放学后先去玩一会儿,放松一下,然后再写作业。
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她从不指责打骂,总是很有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解释。
她说:
我小的时候,因为总是分不清‘减数’、‘被减数’,被妈妈扇了一耳光,从那以后,我就很不喜欢数学。我并不想儿子将来成才成名,我只要他做一个平凡快乐的人就好。
陪伴孩子,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美好,对于父母来说,本身就是一件无限美好、值得感恩的事。
父母的爱是孩子心里健康、人生幸福的基石。
沐浴着父母关爱的孩子,身心可以健全发展。没有其他的爱能和父母的爱相提并论,尤其是当一个人受到伤害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遇到一对好父母。
高级家庭指导师刘称莲和夫君倡导“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快乐教育,幸福成长”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育儿实践中,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
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一个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欣赏者,不断地在父母、老师、玩伴和朋友之间转换着自己的角色,享受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耐心地陪孩子完成一副拼图;也可以让孩子在卧室种绿豆、牵牛花;还可以让孩子养鱼、虾、螺丝、小蝌蚪、蜗牛;他们每天都给孩子“游戏时间”,并把星期天作为“家庭日”,这一天,无论大人和小孩都不能安排其他事情,大家一起活动。
他们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孩子养成了开朗、乐观、宽容、好学、坚强、富有同情心等良好个性和优秀品质。
孩子在班里成绩一直都不是最前端的,高考时却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
刘称莲说:“孩子的进步是自然而然,而且无可阻挡的一个过程,家长只要用全心的爱去陪伴,并静静地等待和欣赏就已足够。”
4
◆◆◆
对于孩子来说,爱是什么?
爱是慈祥,爱是关注,爱是陪伴,爱是耐心,爱是包容,爱是理解。
不要再让“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心情不好,都是为你好”成为你跟孩子动粗的借口。
如果真的爱孩子,就让他精神愉悦,让他远离焦虑、愁苦、忧伤、恐惧,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人父母,不要让爱戴着暴力的面具。
你给了孩子美好,孩子也会给你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部分来源:爸妈内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