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到中年的危与机

人到中年的危与机

作者: 珞珈一梦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17:45 被阅读0次

“”40岁上下,人生过半,重新出发,百感交集,如同大河行至弯处,冲撞之猛烈,无异于内心爆发了一场复杂的战争,危亦有,机亦有。

人到中年,不如狗?

昨天,一个40岁的同学感叹着。两个娃,一儿一女,七年博士毕业后赋闲在家一年,进入某二本院校从教。上班在离家两百公里的城市,每周家和学校两地奔忙。

半年后,在省会启动创业,开办培训学校,做国学和语文培训,因为有一批家长粉丝。他说,家长们的信任推着我不得不向前去拼。于是,家、培训公司、学校,三点奔忙。公司的员工5名全职,7名兼职。“2019年的目标是维持运行,也就是保本推进。”

“人到中年,不如狗啊!”

“降低生活质量的事,一生孩子二创业,两样我都干了。”

然而,他是幸运的。同学的起点已经胜过了很多同龄人。他名下在新一线城市有三套房子,而且都无房贷。爱人是体制内最好部门之一的公务员,收入丰厚,在机构改革之后还会更好。父母都是领导干部退休,他没有养老压力。

当然,都没有容易二字。

“一个全职员工,一年成本七八万,五险一金都有。算在培训学校,每月全口径开销是4万多,什么大块小块细碎都算上。”

那么,每个月要收到10个学生,就可以平衡收支。

挺难的。竞争太激烈了。大佬越来越多,小虾生存不易。

逃离故土,走出舒适区

父辈、祖辈一代,很难理解现在的中年人为什么在体制内单位干得好好的,要举家外迁,另谋生路 。

W夫妻二人在地级市的本科院校任教,工作了12年,仍然是讲师。

“小地方,不透明,评职称就是裙带关系的比拼。”

三年前,爱人离职去上海读博。

2018,她也离职来武汉读博。

“希望站在新的台阶,谋求新的可能。”

小地方有不公正,但仍然是舒适区。事业编制,稳定收入,足以护卫一个小家庭在大时代里安安稳稳。

为什么选择中年再出发?

“现代社会机会更多了吧。”W说,“我们上一辈,之所以一辈子在一个单位、一个城市从一而终,也许并非他们念旧不舍,而是没有机会,只能忍耐和忍受那些看不惯,以及封闭带来的不公平。”

这个观点,我是很认同的。

所以,一成不变或者说从一而终,因为历史的无奈而获得了一种美学上的价值,甚至升腾到了伦理的道德层面。

但是,W夫妻的故事以及更多人的故事,让我们看见今非昔比了。我认为,这就是一代比一代强的最好诠释。

对于个人的生活而言,选择而言,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更多的自由。我们不会再受制于熟人社会、人际圈子以及经济积累的不同。

因为社会提供了这些渠道,比如他们通过深造改变生活,比如通过创业折腾自己,为了获得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

也许是追求一种游刃有余的生活状态吧。

当然,技术的贡献不可忽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交流的方便,一城一池对维护情感需要的影响越来越小。

不得不说的房子

现在40岁上下的人,一般在城市都有了自己的安稳的小窝,或者豪宅。

比如第一个同学,三套房子本身就是他定义自由的组成部分,他创业的底气所在。

他还想换个城市。如果创业成功,他想换到再南方一点,气候更好的城市。

在北京的G,有房有户口有车有娃,有一份非常体面的事业。不出意料,坚持下去晋升没有疑问。

但是,他选择举家搬至上海,“先租房,再买房,不行北京的房子卖一套。”

“喜欢上海的时尚,城市的规范,新单位的灵活。”

他并没有跳出体制内,而是选择去上海另一个体制内单位,但是“小环境很重要,这里激励机制更加灵活”

他想换一种活法。

是的,有房,任性。

帝都、魔都,随意切换。

记得在前些年,社会上还充斥着“买个房,才能在城市扎下根来”的调调。

房,还是那个房,但根,却不是那个根了。

原来是落叶归根,现在这个根,成为生发的根,开枝散叶的根。

不过,这个时候,我倒不是鼓励买房。但是,如果有这种需求,能买一定买。如果没有这种需求,人到中年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40岁,不晚

相比于上面这几个朋友,我最叹服的Q。非常好的体制内工作,在2018毅然决然放弃,在经济危机魅影中投入到创业大潮,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这份勇气实在可贵。不过,对此冒险的做法,我个人是不推荐的。大多数人的条件是有限制的。

他放弃省会高档小区的优渥生活,举家搬离大城市,过上自律而勤奋的生活。

那才是他想要的生活。在不确定里,自己去把握确定和确幸。而不是在规定好的时间表里做规定好的事。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魅力。

人人都有很多选择,人人有很多可能,人人有很多被允许的自由。在这些自由里,梦想之花得以获得滋养,得以绽放。

与身边很多中年人交流过,大多数人看到的是,这个社会对中年人的放弃和不友好。绝大多数招聘,有这样的年龄限制:30岁以下,35岁以下,40岁以下。

40岁,船到桥头车到站,被放弃了。再蹦跶,年轻的同志凶猛有力,在什么机会面前,都没有年龄的优势了。

很多对现状不满的中年人,都纠结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在取舍之间徘徊不定。

很多40岁左右的人,停留在了妥协之中,与周遭的妥协,与自己的妥协,与梦想生活的妥协。

这是遗憾的,让人丧气的。

比如,我身边另一些朋友:在行业的黄金时期,抛洒过激情的青春,但是从晋升的独木桥下来后,在体制的温水里,过着不再折腾的生活,日子混着很舒服,远比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安逸舒适有地位。

但是像Q,他惧怕这种舒适。

他说:那是自杀式生活。“不想后半生混日子。这里没有希望,就换一个地方,我的梦想是具体的,我想要的是充实的。”

混日子辜负自己,无颜见儿女。

这是一个骨子里单纯而执着的人,因为他教育孩子怎么样,他就要怎么样。

社会对40岁是不够友好的,所以40岁的人要对自己更友好。

在社会认为40岁晚了的时候,我们自己不能觉得晚了。

40岁,晚不晚?

在于你是否目标明确、规划清晰,并执着坚定?(完)

补:这篇文章写下的四个月后,快到40的我也已经完成了人生的大迁徙。换了工作,换了身份,换了城市,换了状态…

只身带着老幼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我疯了吧?!

相关文章

  • 人到中年的危与机

    “”40岁上下,人生过半,重新出发,百感交集,如同大河行至弯处,冲撞之猛烈,无异于内心爆发了一场复杂的战争,危亦有...

  • 论危与机

    危与机同生并存、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克服了危即是机,错过了机就是危。把握好危中...

  •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感想

    危与机同生并存、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克服了危即是机,错过了机就是危。把握好危中...

  • 危与机

    记得一月份的时候,当管轶离开WH的时候,说了很悲观的话,仿佛局面越来越不受控制,我那时很不喜欢这样悲观的论调,我相...

  • 危与机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供给侧改革更是加剧了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这意味着在未来五年,几乎所有行业都是头部企...

  • 危与机

    原定公司响应政策推迟至2月10日复工,因避免高峰期我把原定2月8日返回广州的高铁票改至2月6日,以避免疫情返程的高...

  • 危与机

    笑面铁人 最近马老师又登顶了国内富豪榜首富,我相信马老师对这个并不看重,就像他说的,并不在乎钱。当然到了他这个财富...

  • 危与机

    最近强制停贷,可以说是热度最高的一件事。 从朋友圈流传的数据表格来看,我大河南又登上了冠军宝座。停贷楼盘全国第一。...

  • 腾讯「危与机」

    过去十数年,腾讯从一个桌面即时通讯工具进化成为一个庞大的数字帝国,是全球互联网公司失控性进化的先行者和光辉典范。 ...

  • 危与机并存

    今年我家与邻居家因为宅基地的事情矛盾深化,愈演愈烈甚至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因为这些不愉快的事情,我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到中年的危与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dx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