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简读15-《雪泥鸿爪》

简读15-《雪泥鸿爪》

作者: 小人书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5-25 17:20 被阅读0次
    简读15-《雪泥鸿爪》

    程大利《雪泥鸿爪》,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220千字。

    作者是南博讲坛今年第四期的主讲人,听后感觉受益匪浅。他是画家,还历任江苏人民、江苏美术、人民美术、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辑、总编,于是对他的文字产生好奇。

    这本文字结集,分为“画家行旅”“人生况味”“砚边谈艺”三个部分。“画家行旅”收录8篇,记录了在河西走廊、祁连山、西藏的行旅和感想,还有1993年德国海因巴赫艺术节见闻以及欧洲四家博物馆小记。“人生况味”只收录四篇,关于老房子、老照片、人美社和自己的几位老师。这两部分文字,篇幅都不长,素朴诚恳,叙事流畅,文如其人。

    “砚边谈艺”收录5篇画论随笔和3个对话,都是关于中国画艺术和作者非常推崇的黄宾虹。因为是文字的结集,谈论的话题又很集中,这部分重复的意思较多,不过对于笔者这样的中国画门外汉来说,重复反而能够加深印象。读来也感觉熟悉,因为大部分内容在南博讲坛上都有讲述——看来,程老师的讲座是毫无保留地呈现了他对中国画的艺术见地。于是这本书成了讲座之后意犹未尽的查遗补缺。

    另外,书的排版有特点。文字有时是通栏,有时是2 / 3栏。这样一来,文字与插图就有了比较多的组合变化,灵活透气。插图有两类,一类是作者的照片,一类是作者的画作。照片尺寸取小,像是贴邮票,意思到了就行,宽度多为1 / 3栏宽,少数是2 / 3栏;画作大部分是水墨,少数素描和书法,一页一幅、一页两幅、满幅宽幅窄幅,妥帖放置。文字、画面、留白,疏落有致,随便翻翻,也是一种阅读趣味。


    附录 | 2018南博讲坛第四期  程大利《博物馆是我的艺术课堂》简记  2018/04/15

    简读15-《雪泥鸿爪》

    【讲座初衷】

    提供视点、视角、思考的契机

    【走进博物馆】

    之前的知识储备+之后的回味反思。

    安静——不出声,慢慢看;

    理性——参观博物馆藏品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是调动知识积累的一次检视。

    【博物馆看画】

    1看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专题展。

    比如,毕加索,一生作品分作5个时期,从早期具象、形似的写实到晚期的立体主义——“只画自己的感受”,“艺术没有‘脚’”。

    比如,沈周(明代)。有“细沈”与“粗沈”之分。细沈《庐山高》,粗沈《东庄图》。

    2看原作永远胜过印刷品。体会画笔与宣纸的相互关系,体会时间带给画作色彩明暗的变化。

    3最好的艺术品能够触动人类最深处的敏感神经。

    【中国画及其与西方绘画的比较】

    1“不与照相机争功”。中国画与物象保持距离,如苏东坡“朱砂画竹”,徐渭的葡萄。

    2“畅神而已”。宋代的文人画、山水画,“悠然见南山”的距离感,悠远苍凉的悲剧意识,如石涛的《山水花鸟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3“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中国画是人格的文化(写意的、沉静的),西洋画是人性的文化(写实的、表达的)。中国画具有安静的力量。

    4书画同源。骨法用笔,凝神于腕下的力量——力透纸背。

    【关于黄宾虹】

    画风“浑厚华姿”,将自己的画作在不同时期增加点染,不断修改;“苦涩”,悲剧的力量,崇高美的力量。

    徐悲鸿是实验者(引进西方画法改造中国画),黄宾虹则将中国山水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堪舆宋元媲美。

    傅雷称他为中国画“集大成者”,见傅雷《观画答客问》;《黄宾虹文集》6卷本;

    【提及并分析的部分画家与画作】

    维米尔(荷兰),《倒牛奶的女人》

    伦勃朗(荷兰),《夜巡》(其实不是夜巡,名字为后人所加)

    戈雅(西班牙),《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

    安格尔(法国),《泉》

    2018-05-2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读15-《雪泥鸿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eu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