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听了你的话,
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
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What ? For What
非暴力沟通,这里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四要素
- 观察
- 感受
- 需要
- 请求
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区分观察和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对方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评论:他很懒。
观察:他一个月才锻炼一次。
感受
区分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想法:我觉得你不爱我。
感受:我很伤心。
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
认为是自己犯了错
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
指责对方
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表达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批评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 -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也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请求帮助
提出具体的请求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请求他人采取具体的行动将揭示我们的动机。
很多人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明确谈话的目的
我相信,我们在和另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所回应。
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了解他人的反应
-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 对方正在想什么
-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区分请求与命令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倾听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如果我们满脑子是非对错,把某些人看作是贪婪的人、不负责任的人、骗子或其他类型的坏人,那么,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
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确认理解是否一致,同时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建议使用疑问句给予他人反馈。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时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在许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的体贴。
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
实在做不到,还有两种选择
-
大声地提出请求
为了提醒对方注意我此时此刻的痛苦和需要。 -
换一个环境
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或向好友倾诉——这将有助于我了解并体贴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与对方交流。在痛苦的情形中,为了了解自己深层的需要,我建议首先获得必要的倾听,以避免为充斥头脑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爱自己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
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
自责:许多人因此限于自我憎恨之中。
即使我们有时通过严厉的自责“得到了教训”,我也会担心这种变化和学习的驱动力。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词就是“应该”。
为什么会自责
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将使我们“更像椅子而不像人”。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忧伤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自我宽恕
我们试图理解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我们问自己:“我做那件事情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我相信,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不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
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性地满足它们。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 为了钱
- 为了得到赞同
- 为了逃避惩罚
- 不想感到羞愧
- 为了避免内疚
- 为了履行责任
当我们认为自己无可奈何时,我们不再是生活的主人,而是沦为了机器。
充分表达愤怒
通过深入地了解愤怒,我们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渴望。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内疚被运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合理的愤怒
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它难以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
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
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
- 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 体会自己的需要
-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倾听内心的声音
通过鼓励我们区分观察和评论,认识情感的根源在于个人的需要和想法,并以建设性的语言提出明确的请求,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认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一旦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局限性,我们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缚,至少,我们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解决内心的冲突
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
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需要——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
是什么蒙蔽了爱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 道德评判
- 进行比较
- 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 - 强人所难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对于国王、沙皇、贵族来说,将臣民训练得具有奴隶般的精神状态符合他们的利益。“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
表达感激
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当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