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胜围地铁C出口,出来是绿洲花场,蛮多绿植。联通信号从出来地铁口就不是很好,不过好在有指示牌,跟着指示牌拐入杨青路,顺着路一直走。
途径两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周围都是新式的高楼,忍不住查了下租金,六七千,看看这里的交通和环境,也算值了。正直饭点,大人领着穿校服的孩子回家吃饭,拎着菜的女人,悠闲自得。
越往里走,越偏僻了,都是工地,穿着工作服的工人,路边停满了车辆,人也越来越少。我就顺着地图,继续往目的地前进。
“十九世纪前后闻名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黄埔古港所在地黄埔村,位于海珠区东部,据史料记载,该村在北宋时期已经建村,南宋时已有很多船舶停靠于此,清中后期成为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当你走进黄埔村时,细看那些古建筑,聆听着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
入口处是平记鲜奶店,因为是第一家店吧,就是想进去,点了一份椰香双皮奶……其实还不如点双皮奶。价格相差13元,老板娘不在家,不能手机支付,幸好带了现金来。热气腾腾的双皮奶,幸好不腻,挺好吃的。
除去游人的交谈,只有鸟儿和施工偶尔传来的敲打声。站在古栈道边上,任远处的风向我吹来,一波一波……破旧的船只上盖着些油布,广告油布,不知道多久没人触碰了,俨然成了这里的一景,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沿着古栈道,往里走,河里一艘捕鱼的小船,可能是归来,船上隐约一个人在整理捕鱼的工具,不慌不忙。岸边是拍照的一些人,还有两个外国人,“one more……”手机开着静音,听不见咔嚓声。
缝隙里生长的小草,顽强地迸发着生命的朝气。空气里,隐隐透着别样的静谧。吹来的风,散发着摄入的气息。
猫记艇仔粥,是很多人都推荐的。科普一下,艇仔粥是广东省广州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之一,属于广东粥品之一,发源于老广州地区。相传在漂浮于河上的艇仔上制作的,因此得名。以鱼片、炸花生等多种配料加在粥中而成。原为一些水上人家用小船在荔枝湾河,珠江边上贩卖,花生,小虾香脆,鱼片,蛋丝软滑,鲜甜香美,适合众人口味(百度百科)。
点了一碗粥,6元,只收现金的店铺。下午时间,店里人不算多,也不少,没那么拥挤而已。也许是工作日的缘故,也许不在饭点,我来的很是时候。
店铺不收现金,联通时常没有4G,好像活在几年前,那时候智能手机不普及,马云也没那么发达。如今外面的世界都变了,这里,好像并没有受到很多影响,于喧嚣的大广州城。
卖花生糖的小店,门口挤满了人,主人说着听不懂的粤语,勉强听到了价格,付了钱,迫不及待掏出一大块,好甜!
我以为,这里就这么大,其实过了桥,才真正到了古村。现代建筑和古式建筑混杂,乡土气息浓厚。三三两两的行人,都把这里装点得格外舒服。很多小吃店,牛奶铺子和粥铺,不过我都没什么兴趣了。
从一家店里传来《风吹麦浪》的旋律,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记得第一次听的时候,是个除夕的夜晚,围着电视机,看春晚……看着门口的帆布手工包。店里满墙的各色耳环,琳琅满目。
黄埔中学正对着大门口,隔着一棵树,拍下了一张照片,仅作留念。很多户人家都在施工,有的小巷子也处于施工状态,没有古建筑的地方,也鲜有游人,大多是当地的居民,不禁想起男耕女织这个词来。
潮江胡公祠,虽然说祠堂里商业气息浓厚,但依然不能掩盖古建筑散发出来的感觉。古朴、宁静、安详,伴着古笛声声,流水声声,扑鼻古檀香味儿,真想在这里常坐。古风阵阵,四方天井。
角落里无人问津的破船上,静静躺着一些老式的物件,布满灰尘。不知道名字的鸟儿,时不时传来叫声,应和着笛声,时间久了,怕是连这里的鸟儿都要会唱歌了吧。
北帝庙里,下象棋的和打牌的大叔,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好像赢了几百万。这里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每当你准备离开好像逛遍了所有地方之后,总有一些新鲜的东西忽然蹦出来,不知道是先前错了还是怎样。
很多公祠没有开放,整条街的肃穆,高高的门槛,与外界划分开,没有丝毫瓜葛。
坐在门口择菜的老人,偶尔抬起头稍作休息。头发早已花白,满脸皱纹。我晃晃悠悠,左拐右拐。常常是我一个人在一条小巷,村子不知道是大还是人少。偶尔擦肩而过几个行人,都觉得亲切。
村子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忙碌,或者忙着施工,或者看门口,或者带小孩……他们不会因为匆匆而过的游人而改变自己的作息,也不会因为忽然多出来的陌生人而感到不适,大概就是这里最大的包容。
这里,也有音乐声吵闹的游客专区,不过人也不多,生意也不叫好,吵闹也与这里不相符,很多门面依然在招租。
傍晚的四点多,天色渐暗,是时候离开了。去地铁的路,一条小路,满地杂乱的建筑材料,废弃的卡车,谈笑的工人。还是加快脚步前进,实在不宜停留……
转到新港东路,满街的车辆,来去匆匆,满地的灰尘在空气里弥散,远处的高楼林立,跟刚刚的一切都格格不入。路边还有采草莓的地儿,远远看着,拍了一张照片,农田和高楼,暂且这么说。
踏上4号线,回头。
在这里,可以远离手机,远离喧嚣,找个小屋子住几天,或者更好。就在这个时候,想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