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22:保全之道

《道德经》22:保全之道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3-23 08:58 被阅读0次

    《道德经》22:保全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在委屈中反而能得以保全,弯曲起来反而有了伸直的力量;低洼处反而更容易快速充盈,凋敝了的反而能生长出新;不贪多的反而能有意外之得,贪多的反而容易陷入困顿、迷乱。所以,深谙此道的圣人抱持极简的根本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不彰显所欲,所以能看得分明;不自用自专,所以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所以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所以能稳固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相争。古人所说的“在委屈中求全”,怎么会是空话呢?确实是智者的立身之本——保全之道!

    古时,民间偷鸡贼设计有一种极简单的“偷鸡神器”。他们用比较有韧性的树叶做成一个圆锥体的容器,在锥尖处卡进一粒饭粒。鸡子看准了一准去着啄,椎体容器一下子就扣到了鸡头上。鸡子不松口,那个树叶套子就一直套在头上,套子挡住了鸡的视线,偷鸡贼一把就把这样的鸡子收拾掉了。

    像被偷鸡贼盯上的笨鸡一样,没有比“只见其利,不见其害”更危险的时候了。

    无独有偶,农夫对付“偷”棒子的猴子,用的办法也是一样的。他们在存放棒子的仓库留出猴子能伸进手脚的小孔来,猴子的手脚本来可以自由进出,可一旦它抓了仓库里的棒子,手脚便被卡在小孔中了。这个时候,即便农民用棍子将猴子走得嗷嗷乱叫,它们也不会想起放手来。据说,民间的杂耍艺人,就是用这个办法活捉猴子,训练猴子杂耍的。

    人们无不希望全、直、盈、新、得、多,无不欢喜于“明”“彰”“有功”“长”“莫能与之争”。然而,如果因为希望,因为欢喜而不及其余,则是极端危险的。

    一、见其利要见其害

    不能做偷鸡贼眼中的笨鸡,农夫眼中的贪心猴子。做事情的时候,不仅要见其利,更要见其害。事物天然的带有两面性,有其利,必有其害。见其利,更要见其害。见其害是趋利避害的前提,如果不能预见事物的害处,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羡慕别人在风浪中保全自身,要见到别人在风浪中如何委屈自己;羡慕别人在某一刻扬眉吐气,要见到别人在多数情况下如何隐忍弯曲;羡慕别人的快速充盈提升,要见到别人如何放低姿态;羡慕别人的推陈出新,要见到别人如何自我扬弃;羡慕别人有所得,要见到别人如何主动舍,羡慕别人专于精一、持之以恒,要见到别人的主动格式、去粗取精。羡慕别人的“明”,要见到别人的“不自见”;羡慕别人的“彰”,要见到别人的“不自是”;羡慕别人的“有功”,要见到别人的“不自伐”;羡慕别人的“能长”,要见到别人的“不自矜”;羡慕别人的“天下莫能与之争”,要见到别人的“不争”。

    二、求其利于未见

    求其利于未见,叫作“求利”。求其利于已见,最多算是“争利”。毕竟,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既然人人趋利,当利为众人所见时,再去求,便是与人争利。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真正高明的人,是在众人未见其利时求利的,因为他与从不与人争众人所见之利,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之相争。

    高明人只在众人未见利处求利。他们于委屈中求保全;于弯曲中求伸张;于低姿态中求快速成长;于凋敝中求自新;于极简中得精当;于提纲挈领中求要害;于“不自见”中求“明”;于“不自是”中求“彰”;于“不自伐”中求“有功”;于“不自矜”中求“能长”;与“不争”中求天下莫能与之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22:保全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qi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