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处于严重物化的阶段,文字也逐渐被影像取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文学呢?
第一,文学帮我们建立包容的生命态度。
一个好的作家,即使对自己小说里最卑微的角色也不能有一点轻视之心。
像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么一个冥顽不灵又吝啬的人,估计不会跟他说话。但是当我们看小说,会发现他吝啬背后的故事,就会有了同理心。
像我们生活的小区可能就会有这样的人,楼梯间的电梯坏了,每户都要出钱来修理,有一户老人就是不愿意出。
看过《高老头》后,你可能会改变对他的态度,你想要去了解他的背景,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时候你就开始有了“文学书写式的宽容。”
如果没有文学,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那整个社会都不会太宽容。
第二,文学给我们反省和思考的机会。
文学会反映生活的面貌,它会让你看到事件正在发生,引导我们去思考,不会像哲学那么严肃。
台湾的《联合文学》有一期就发表了郁达夫、徐志摩和胡适三个人的情书,这三个人是我们很熟悉的文学界前辈,你可以在情书中看到郁达夫的忧郁,看到徐志摩不顾现实的热情,看到胡适的睿智与理性。
文学不会直接给人答案,而是给人多一点机会去反省和思考。当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将会如何处理?三位前辈的方式有没有可以借鉴的?
蒋勋老师曾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因为身体经历了比较大的生理发育,肉体欲望和精神向往发生了严重冲突,这让他非常苦闷。最后是文学帮他削减了欲望上的苦闷,并解答他自己从何来,要到哪去的人生课题。
第三,文学让我们了解人生百态。
文学像一个万花筒,又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千奇百态的人生,也可以照见我们自己。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曾说,他们一家三口都特别喜欢观察。去小饭馆吃饭时,暗自察看周围的人,根据他们的表情推测出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也许正是这种态度,才让他们在陷入困境时,仍然能抽离出去,保持着一个世情观察者的超脱。他们把自己的观察和启发写成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我们读杨绛,读文学,不但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被他们的乐观与豁达感染。这些逐渐与我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融合,滋养我们的内心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