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永恒,度一切苦厄!
20220401
老何第一次认识“初心”这个词是十多年前在香港的星云大师弟子(慧德法师)的一个讲座听到的,当时讲座的标题就是“初心永恒,度一切苦厄。”
在过去的近十年时间里,老何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是“初心”。
百度百科的基本解释是: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
其它的详解包括:本意或学习佛法者初发的心愿。
对比《心经》的名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老何觉得:初心是修行达到“明心见性,五蕴皆空”的境界时对世界万事万物本质的认识。也是放下我执,破除一切妄念与分别心的心态和境界。
最近,老何在费勇老师的《佛学修心课》中再次学习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佛学的名句。
该句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无法重来,要记得自己的初心。经常回头望一下自己的来路,回忆起当初为什么启程;经常纯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双澄澈的眼睛。
不忘初心,才会找对人生的方向,才会坚定我们的追求,抵达自己的初衷。从前,所有的甜蜜与哀愁,所有的勇敢与脆弱,所有的跋涉与歇息,原来,都是在为了,向着初来的自己,进发。
费勇老师对“初心”的三个层次的解读:一是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本意或学习佛法者初发的心愿;二是最初内心的觉知、感受和激情;三是内心本来应该抵达的状态,如明心见性,自我觉醒的境界或状态。
最近,老何有缘看到以下两篇文章,觉得对我们理解“初心”这一佛学理念很有帮助,值得有兴趣的朋友学习和思考!
一、老子主张我们应该向婴儿学习!
下文来源:减法生活
这是因为,才出生的小婴儿是毫无心机的,像德行修养深厚的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婴儿称作“含德之厚者”,类似于儒家讲的“仁者”。在老子的眼中,婴儿就是仁者或者君子。
人之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到内心这个“婴儿”。如果能够像婴儿一样“精神内守”,生命力自然旺盛无比。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这样说: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在这一章中,老子教导我们:一个品德纯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伤害他,凶鸟猛兽不扑抓他,他的筋骨虽然柔弱,却能结实地抓住小的物体,不知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却能自然勃起,这是精力旺盛的表现,有时整天号哭不止,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真气畅通、和谐的表现。
老子一生特别强调人生要学会发现、进入、保持自己原本的生命状态——婴儿状态。学习婴儿并不是拒绝成长,而是在历经沧桑后,仍旧能够持有“内心少年”这种难得的纯净状态。
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婴儿”并非专指刚出生的婴儿,而是指向的是生命最初状态的体验,这种生命状态是人类原初生命的精神状态,是最纯净和最自然的,也是修道之人所追求的至境。
所谓的真人,就是那些通过修炼身心道德和智慧,达到纯真纯粹无功利,天真烂漫、不假人为、自然而然、无欲无求的人生之境的人,他们真正实现了精神高度自由自觉。
求道要“勿忘初心”,老子告诉我们要“复归于婴儿”,才能恢复内心深处强大的生机能量。所谓人一生的功课,就是尽可能地向内求,身心归位,回归婴儿般灵明通透的自然生命本真。
最好的人生状态莫过于像婴儿般带着天真、带着快乐、带着好奇,尤其是带着对世界的信任的境界,而不是对世界充满怀疑和仇恨,这样才能使自己意念清纯欢喜而不凝滞,精神的力量得以酣畅淋漓地自由发挥。
记住,纯粹才是人生最稀缺的大能量。
二、回到你的童年
来源:《读者文摘》丛书
译者:陆文民
如果有人说你“象小孩一样”,你一定会感到很生气,因为这种说法通常是贬义的。但现在有人认为,回到你的童年,对你大有好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让你丢掉成人的优点和放弃作为一个成人的责任,而是要你去掉整天绷着的一张“成人”的脸,重新回忆起你小时候对整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人和事的那种好奇心理和本能的欣赏,心情愉快地生活。
神话里有一则故事说,某个地方有一个神泉,喝了那里的水可以使人焕发青春。当然,想要利用喝神水或化妆等等外部的办法来找回你已经失去的青春显然是荒唐的。但是,设法使你回到童年,却是一个使你恢复青春的取之不尽的泉。这里是五条到达这个泉的途径:
笑:
小孩都喜欢笑,有时不为什么或仅仅因为高兴也会大笑一场。如果你笑得很少,那就要设法使你不要太严肃。假如你还能想起童年时使你感到不高兴而现在却值得一笑的经历,就笑它一通。下一次当你遇到了懊丧的事情时,就问一问自己,这会不会在以后反而是可笑的,如果是这样,你现在就对它一笑置之。我国民间也早就流传着“笑一笑,十年少” 的说法,说明笑对于你的健康是大有益处的。
幻想:
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因此他们常常喜欢幻想。你是不是也可以来一点幻想呢?你一定会记得,当你小的时候,晚上你的房间是如何充满了各种神奇的人物,如何把一根树枝当作魔杖,如何把扫帚当马骑。这种充满幻想的儿童世界,不仅有趣,而且是你生活中最健康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你小时候越是迷恋于这些幻想并从中受到鼓舞,你今天就越有创造力。你不妨列出20年你老早就梦想要做的事,先把那些目前不可能马上实现的幻想删除,然后至少完成一件你今天能够实现的梦想,再开始计划做单子上下一件最实际的事(当然不是好高骛远的事》,这样你就会一步一步实现你童年时的许多幻想,而且其中不少会成为你相当的成就。
自发性:
俗话说:“初生之犊不怕虎。”儿童做事总会有一时冲动或带点冒险性。但这种自发性无论是大人自己的或是孩子们的都很容易被大人制止住。我们往往会不时地提醒孩子们要小心莲笑,按常规办事,这当然不错,但这样我们也就给他们灌输了对本知事物的恐惧心理,去除了他们对生活的天然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使你自己完全过着“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生活,发展下去就成了墨守成规,循旧保守。当有人建议你大胆地做一件事时,你就会说:“啊!我不行。”如果你永远这样,也就失去了创造的乐趣。
适应性:
当一个婴儿进入这个世界时,他不知道世界可以或应该同它的本来面目有些什么不同,因而也就不会有什么牢骚和不满。当孩子长大并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一些事情时,见到世界同他原先预料和要求的不一致时,特别是年轻人就会对这个世界感到恼火和不满。例如对天气的态度,孩子们把刮风下雨等作为一种自然的现象,因而他们反而喜欢下雨下雪;而很多成人对此都会感到懊丧、抱怨,因为它打乱了自己原先的计划。他们虽然懂的比孩子们多得多,却不知道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发火不发火,暴风雪还是要发生的。所以遇到事情不要先抱怨,要善于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和环境。“随遇而安”、“泰然自若”就是这个意思。
信任:
如果有机会,你不妨观察一下两个孩子首次见面的情景:他们开始可能有些害羞,当他们彼此有了一点了解的时候,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为什么?因为他们天性就相互信任。假如你对一位新相识的典型反应总是“冷淡”的话,这可能就意味着你的天然的信任感、孩子般的天性已经被怀疑或不信任侵蚀掉了。这可能来源于对你自己的不信任 -- 内部矛盾痛苦的根源。要学会赞赏你所遇到的人,从你的童年受到启发。尽你的力量在每个星期至少同一位与你的职业很不相同的新朋友会面,假如你是一位教师,就去认识一位工厂的工人,或者停下来同在街角卖报的人聊聊天。信任他人也是信任你自己,这会使你的心情感到舒畅。
这五条途径能使你在自己身上重新找到已经失去的童年,也就是知道能最有效地胜任、愉快地处理好你所遇到的一切事情,以及同其他人的关系。如果你能重新获得这种儿童样的本质,你就能心平气和,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
(陆文民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