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跨越阶层最便利的渠道。古代中国,文人志士追求的庙堂之上。

谈起现在高考,就需要感谢邓公的拨乱反正,为底层民众开辟了一条来之不易的道路。
不同于古代科举,高考更多的是作为人生路上的第一次划分。古代科举是隋炀帝抑制关东贵族,扩大人才储备,做出的制度创新。科举的出发点在于官员选取,核心目的网罗天下英才,稳定天下局势。现在中国官员选取制度为公务员考试,如果关注一下报考资格,大部分岗位要求本科以上,就知道高考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集权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得益于科举取士。近代史,中国苦难也与科举的废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晚清新政,一大败笔就是推倒了科举考试,却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官员选拔任用制度。
事实上,从科举废除到公务员考试制度建立,政府官员任用依靠同乡、派系、政党和亲属,唯独没有真正为国选才。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考试是一直都存在,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以及制度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制度的执行情况。
在很长时间,政府动员能力低下,无法真正发挥民众力量。真正有学识的人才,游离于乡野之间。上世纪六十年代,白卷英雄的政治宣传,将新中国设立的高考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高考制度一直都在,只是选拔机制变成了推荐上大学。加上出身和党派的隔阂,一大批有为之士,在田间度过了平凡的一生。
高考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前段时间山东和江苏高考丑闻,背后的危机感让人细思极恐。
最近,胡将矛头指向不完美的受害者苟晶,只能说民智尚未开启。只要顶替上学事情属实,真正的恶就不应该是苟晶,我们的关注点也不应该是苟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