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感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烙印,翻译也是如此,时代的话语,时代的声音。此刻在看1949年的作者序,有明显的时代的色彩,只有时隔半个世纪才能有这样的感觉,而处于当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发如此的感慨。比如“阶级制度”“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都是时代的烙印。此刻我在想,黄嘉音能在1949年翻译此书是多么的不容易的一件事。而当时的人和福利专家们就有这样的前瞻而赞叹,就是现在里面的文字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实践做到的。
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可以有如此关注婴儿、母亲的其情怀呀。同时也感叹因缘和合能相遇。

作者序感
“婴儿有权利去充分发展他们天赋的生命力...”
----生命力,我以为只有在萨提亚的语汇里才有这样的词语,突然理解了一句萨提亚信念“人类的历程是相似的,因此适用于任何情况、文化及环境。”
生命力,一个普罗大众的词汇,非一人所有,适用于任何人,任何的生命……
“健康的情绪和自由创造的智慧是发源于婴儿期的经验的”
---写了这句话,它打动我的是“自由创造”,我的自由创造的种子在那个时候就种下了。我在想当时的人们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是作为育婴常识书。我目前看这本书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目前的人们也没有与这里的理念特别的同步,看来这本常识并不“常识”。我们的母婴关系之路还是需要漫长的普及推广,75年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仍需几代人努力,或许愚公移山...
我很喜欢这本书对于几个部分的思考:
“婴儿心理需要的满足,怎样才能对情绪生活的丰富和稳定有所贡献,对我们的人类生活,学习和适应的更快乐的能力有所贡献.”
---我很好奇的是,是为了什么作者会关注婴儿的心理需要?ta的经历给了ta怎样的支持来发现婴儿的心理需要?是为了什么ta关注婴儿的情绪。
生命的每一个发生都是一种力量,就像萨提亚对于家庭治疗的思考起源于她决心长大后成为“孩子们的侦探”.听过许多萨提亚导师的课程,ta们的课程或许都与ta们的经历,ta们的创伤是相关的。
2.“我们希望发现婴儿和他的父母最初的个人关系的性质,以及这种个人初次的适应,对于孩子未来个性的影响”
---想到听出茧子的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之于孩子的影响,从他们选择相爱,他们选择要第一个孩子,他们选择为这段感情负责开始。这个孩子是不是被祝福的,这个孩子的奶水够不够吃,这个孩子孕期父母的关系,TA都知道,TA都在用身体记录着自己进入这个世界的痕迹。虽然没有都到这些内容,但是内心已经开始有这样的思考。有的时候,我感觉孩子就是父母冰山很深的水下的部分显化出来的样子。看见孩子的样子,就有可能看见自己水下的样子...
3.“一部分婴儿出世的时候,他们的神经组织不良倾向的程度,以及在错误的父母照管方式之下,这种倾向是否会发展或者增加.”
---比较有感觉的是“错误的父母照管方式”.有些路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可是就是在当时当下的时空里发生。无论你是否想走,最后都会带来很深很深的生命议题。生命没有如果...那么;生命也没有本来...就应该...。
越来越把L的两句话收归自己:
是扎根在困难的现实中向上生长的力量…
是不再回避和否认的面对自己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