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罕提琴》这篇文章谁愿意来读?”我问。
“我来。”吴青林举起了手。
“好,你扮演父亲。”我高兴地分配角色。
“母亲,谁来扮演?”
“王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推荐。王杰站了起来。
“旁白谁读?”我继续问。话音刚落,一个响亮的声音响起:“我!”我转身看向声音发出的地方,是杜宜瑞。
“还有文中的'我',谁扮演?”
“我!”一个女生的声音,原来是金梦语。
这是今天在三十三班上课的情形,让我颇为意外又无比惊喜。我喜欢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声音:“我来。”学生能跟着老师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老师不唱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是有生机有生成有收获。
这个班是高二时从乡镇中学转过来的,学生各科基础薄弱,上课不愿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沉闷,对于老师的问题常常默不作声,即便回答,声音也小得听不清。在这样的班级上课,有的老师会觉得窝火,或是很不愉快。当然,我愿意给他们时间,慢慢引导他们开口说话,愿意表达,我期待他们有一天可以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今天上课前半段,讲到小说语言风格中的地域特色,跟学生们聊了聊我们县城历史,讲了五四时期“左联”的一些作家,其中就有几位是我们老乡,比如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等,他们和鲁迅先生交情甚笃……所以我们这儿素有文藻之乡的美名……同学们听得入了迷,这些可能是他们以前闻所未闻的,他们为家乡自豪……这样的谈话让学生融入了课堂,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今天他们的转变让我倍感欣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