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叉风波 (小说) 金弢
刘某是同窗好友,在德国经营酒楼。
德国税制要求,中餐厅每隔三、五年必须新建一次货物库存的清单。在彻查仓库时,他不经意发现了 320 个不锈钢羹叉。仓库这个死角,就因为平时验货时少跨了半步,一直没彻底翻腾到位。整整两箱羹叉,还是原装原封的。至于是哪一年进的货,他已全然想不起来了。
接手饭店已经十年,只能估摸是开张后不久所添置,起码有近十个年头了,账目当时就做了; 账单么,一到十年用不着怕查税而必须保存,早就销毁了。依稀记得像是欧元启动那几年进的货,单只净价像是 2.29 欧。至于是哪家公司的,记忆一片空白。企业几百种货源,他哪能样样谙熟于心。
做生意本来就订货繁杂,加之积年累月,货商的广告又是层出不穷,一浪推过一浪。而且每次收到广告又是阅之弃之,不会存留。现在,这批羹叉成了多余的家什,只好做报废处理了,可是处理东西是一件很头痛的事,让他忙乎数月无果。
新年伊始,年度新广告又铺天盖地袭来,信箱总是满满的,尤其是餐饮这一行,餐具用品更新快。公司为了推销产品做生意,发广告更是不厌其烦,隔三差五地反复投递。既有零星的、也有专题的、更有全年度的。既然这两箱处理品在同胞、同行间推销不出去,就自然想到了卖家是否有回收的可能,哪怕降价回收,他也无妨。
德国向来有非常良好的售后服务传统,这种优质的商业规程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值西德经济的持续鼎盛阶段,原因之一是经济奇迹带来了绝大多数企业的空前效益,对商品售后服务,投资在所不惜; 二是德企多具长期规划意识,旨在拉住老客,做回头客生意。在德国不兴一锤子买卖,所以买货退货成了理所应当。
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国家甚至还专门为退货立法。
尽管二十年来德国经济开始走低,好时光不再,但这一传统并没因此而丧失。既然知道这种行规,刘某试图通过这一途径解决问题,也是情理之中。于是乎寻找当年的销售公司,查阅广告图案,成了每天的当务之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是,虽然时隔十来年,一次在浩如烟海的广告中,刘某不但发现原家公司还在,而且产品一摸一样,依旧在出售,价格非但没跌,反而还略有涨幅,让刘某喜出望外。他抱着侥幸心理试着退货。他的底线不高,能退回 70% 的价码,算是走了大运,实在不行,就给个半价也认了。万一对方一开始就明言不能退,那也只好自认倒霉。
他开始交涉巴伐利亚飞达公司。在德国的中餐厅老板处理生意事宜不善于信件往来,由于时间、精力不济,所以喜欢打电话。打电话虽然省事省时间,但是口说无凭。
中国人做老板,日常工作样样亲力为之,全身心投入,一周七天,日日长达15小时。除开门营业,还要订货、买货、做月账、处理各类信件,解决税务、银行事宜; 还要跟房东、官方打交道,等等、等等,可谓日理万机,每周上百个小时的工作量不在话下。加之,一年到头不放假,圣诞新年不关门,终年无休,舍不得生意嘛!往往欲求获得生意的极大值,真是苦干加死干,不知有多少中国老板干得英年早逝!
这种苦头恐怕只有做了老板才能体会到。而且全世界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是这样,据说上一辈或者上一辈的上一辈,中餐老板干的还更苦: 传说慕尼黑以前有家中华楼,香港老板娘,一干就是 30 年,从来没有回过一趟香港老家。
这种人间奇迹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创造。于是,人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下了班都过了半夜三更的了,还要再进办公室码字写信,这无疑超越了人的承受能力,再加上语言上的困难姑且不说。
德语之难,对于一个不是科班出身或没有外语基础的老板,如果口语能表达得清楚,已算大功告成,但且不追究语法。但要落成文字,德语语法就不那么好对付了。刘某朋友的拙荆就忒讨厌德语语法,来德 30 年,一直竭力呼吁德国得来一次彻底的语言革命,完全废除德语语法的阴阳中、单复数、四个格、变时态,向祖国语言看齐。这当然是那位国语女学者的一家之见。
这种光靠电话、不用书信交往所带来的问题,对所有中餐厅而言都很棘手。做生意,商务纠纷在所难免,一旦出现麻烦上了法庭,便手无凭证。轻则被动,重则吃大亏,蒙受经济上的损失。其实,太多的中国老板光知道一味拼死挣钱,但没想过怎样同时去杜绝漏洞,否则做了等于白做。
在谈及生意经、提倡“开源节流”时,当中“谨养其和”的辩证道理不能不提。荀子曾戒曰:“开其源,节其流,而时斟酌”; 在论及经营、理财时,荀子在 《天論》 篇中又推崇: 君者应“思物而物之,...理物而勿失之也”。刘某自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当然他有幸能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避免了众多没必要的经济损失。
为解决此类问题就得出招。一开始刘某就采用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既然样样事情采用书信往来不现实,但又怕手中没证据吃大亏,那就设法采取每桩生意都立档作电话记录。
虽然当时可能多了几分钟的麻烦,但日后却省去了一大块心病。每次电话的年月日、几点几分、对方电话号码、姓名、事由、电话内容、谈话结果,尤其重要的是对方的承诺,刘某一一记录在册。这种记录虽然没有对方的签字,但只要是事实,合乎常理,有说服力,同样具有法律效力。没想到,这种办法让刘某这回避免了上千欧元的财产损失。
算笔生意账,这一千欧元按营业增值差价(Aufschlag)计算,就意味着做老板的否则将白白多做五千欧元的生意。这又何苦来也!
刘某退货的第一次电话结果,没想到让他非常满意,远远出乎意料!按惯例,他随即将电话内容记录下来。当然一开始,对方总是先例行公事,让刘某提供买货的账单,以用来证明是他家公司的货品。在刘某耐心地解释下,说年头已久了,账单已无处查找,但东西保证是他们的,跟本年度广告里的图案一模一样,连产品的名称都没变; 两箱羹叉不仅原封未动,而箱子上还能清晰看到公司的标识,加之他们是此家公司十几年的老客户。
这里,对方的处理决定有很大的伸缩空间。如若碰上一个固执、死板、照章办事,没有账单拒不退货的,那只能自认不走运了,无奈只好作罢。就是查电脑存储,账单一般至多也就保存八年。如遇企业易主,存底更是销毁殆尽。
刘某尽量地说服对方,还举例称,他店堂、厨房里的哪些、哪些用具都是他们的,公司标记均在; 并且声称对他们的产品质量自己一如既往地非常满意。他思忖,这个时候夸上对方几句会有良好的效果,因为对方会觉得,客户的满意则意味着将来还会继续买他们的东西,会很有助于退货的成功。结果,公司果真当即同意退货,并按现行价格,连法定的增值税也全额退回。
怕事后有误,刘某请求对方给他发一个邮件,以作为书面认证,对方如是做了。刘某马上发了复函,声明退货的产品名称及数量,分别说明多少调羹、多少钢叉,写明净价、税额、总价,擅先拟好一份账单发给对方。刘某思忖,这回可算百年不遇的一次皆大欢喜。双方约定,由公司委托快递商家 DHL,一周之内登门取货,待退货到位,验收无误,对方以邮件形式出具退货正式账单,经收款人刘某核实,继而汇款; 款项一到位,收款人书面确认,此事就算完结。这实在是一次顺理成章的快事。
刘某把什么都准备得好好的,就等人把东西取走。因担心取货时正撞上下午停业休息或赶巧出门在外,刘某还专门强调了他们的营业时间。
通电话的那一周过去了,没有人来; 刘某又从头等了整整一个礼拜,还是没见到快递公司的影子,只好再去电话。这回接电话的换了一位女士。这种大公司每次去电话,人都会不一样。
那女士查了电脑,说确实是有了记录,至于为什么没去取,她无法解释,说去问问,让刘某第二天再去电话。他询问了对方的姓名,作了详细的笔录; 第二天接电话的又换了人。这回是位男士,说也许生意太忙,无暇兼顾,连委托单都还没做,让刘某再耐心等等,事情有了结果会主动联系他。
好几天后刘某又一次去电话。对方也觉得奇怪。这反常啊!不是他们公司历来的风格,那人答应会把查询结果主动去电话联系刘某。
刘某心里犯嘀咕,是不是对方反悔了?不同意退货了?真不同意退他也只好认了。没想到昨天通电话的那人言之有信,真得回了电话,说已经给 DHL 发了委托单,还强调了取货前会来电话预约......真不错!刘某暗暗大喜。这才是德国人的做事方法!刘某想。
两个大纸箱被快递公司取走了。刘某收好签了字的单据。
三天过后,他去电话核实退货是否收到。消息是: 没这么快。到货、入库、上电脑登记,没有一个星期下不来。
时隔一个礼拜,刘某再次去电话,解释说,他只想知道一下,退货是否已经收到,没有别的。
对方一查电脑,称,是有记录。刘某问是哪天到的,对方把各种信息都说了。对方当时不知道刘某是在取证。
在德生活了多年,中国人应该事事学着德国人的样,凡是都做好最坏的打算,每一步骤都为上法庭做提前准备。没有这种习惯,往往后来事发吃亏。
刘某电话里这么要求对方,那是言者无心,问者有意。对方的确认正是他所需要的证据,这证明公司已经收到退货。刘某还打听了,直到退款,整个流程大致所需的时间。他心想,货到了就跑不掉了,我可以高枕无忧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人学好的总比学坏的快!德国人的耐心,中国人用不了多久都学会了。就耐心等吧!刘某一声不吭地等了半个月,然后去电话小心翼翼地试探是否有了结果。他请求接电话的帮忙查一下电脑,看看有没有汇款或账单的记录。
没有!对方说,最后的记录只是收到了羹叉各三百二十个。
这正是刘某期待的新信息。上次只说收到羹叉两箱,这回看来已经开箱验了货。刘某心想,只要退款成功,多等一时,无怨无悔。
又过了十天,刘某不得不再次去电话。接电话的声音是位女性,听上去熟悉,但报来的名字是陌生的。后来通过转弯抹角地打听,刘某才知道那是老板娘。
这位女士口气不很友好,说话生硬,一开腔就问刘某公司的客户账号,退货的账单。刘某解释:“今天已不是第一次来电话了,我这里已经有九次的电话记录,三次的电邮往返,请您查一下记录,冗长的故事我就不必从头再讲述一遍了。”
她说她查了,没看到任何记录,可能退货还没到,让刘某耐心等待,收货到电脑记录怎么也要一周十天的时间。
“我尻”。 刘某说:“都快三个月了!请您再查查!” 对方就是一口咬定什么记录也没有。
刘某深为疑惑,以往每次去电话,对方均能一下子查到他公司的代号,为什么就单单你这次不行?!若当时就知道她是老板娘,其用意则瞬间就会昭然若揭。可惜刘某无法知道。
刘某说:“您别搞错了!我这里可是都有记录的!某月某日某某某说了什么,我这里都写得清清楚楚。” 刘某让她打开邮箱,邮件不会消失吧!
刘某说:“您公司发给我的邮件,没必要让我给您发回去吧?!” 他心想,那么多人都看到了记录,而且说得那么详细、具体,怎么就你看不见。“你是什么人?你想干什么!是想贪赃赖账不成?” 刘某有点急了,这也太出人意料了。他已经失控地提高嗓门嚷起来,故意把“您”的称谓改成了“你”,以表示他的气愤。
那时,德国经济开始走低,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关口开始收紧,事事变得不那么通融,有的甚至为了利益开始耍手腕。又之,利用中国人德语不好的弱点,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多次事例刘某已有耳闻。中国老板往往因语言、时间力不能支,结果总是以“算了,算了”了事。
事实上是老板娘对员工办理退货知情得太晚,到最后要付款时心疼钱了。如果客户不坚持据理必争,而选择了放弃,她可正中下怀。刘某在德创业 25 年,谙悉海外餐饮业华人老板基于外语和精力的不济,在经济上屡屡吃亏。他们只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自认倒霉,唯有靠拼命苦干来补偿。
但刘某想到了事情的原则问题,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理!他想,一旦姑息了她,只会将来遗害别的同胞,这个口子不能开!再加上当时还没时兴网购,在德国买货退货是家常便饭,也没时间限制,钢叉又不会逾期作废。只要事先双方达成一致,收到退货就得退钱,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哪能拿了人家的东西不给钱?!
刘某说:“你们也太让人失望了!我们买了你们那么多年的货,营业额几万,不就是因为相信你们吗?这回我是有问在先,是先征求你们的意见,是经你们的同意,我们才退的货!如果不愿意,你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明说了?!我让货拿走,不就是对你们的信任吗?!你今天突然一反常态地矢口否认,是什么意思?! 我可是每次都有电话记录的!” 刘某飞快地把记录通读一遍。他喊到:“我跟你们不会这么就完!”
老板娘见刘某大光其火,沉默许久。或许刘某的这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之外,她或许以为中国人总是唯唯诺诺,好欺负。
她说,她不想说了,她再去问问,明天给刘某回电话。刘某问,“明天几点?” 她说,“您说吧!” 刘某说,“明天中午12点到下午2点我等您的电话!” 刘某缓了语气。
第二天刘某从中午11点半开始守着电话,一直等到下午2点半,三个钟头没有等来电话。等到下午三点半,他无奈主动出击。电话一拨通,刘某自报完家门就满口吐槽。心想,“你们德国人不是不隐晦嘛!老把我们中国人的含蓄当理亏!再说德国人一般不会当人大发雷霆,要是这么做了,一定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人在切身利益受到侵犯时,不得不奋起自我保护。我要让对方明白,他们欺人太甚、太过份、太离谱了,我已忍无可忍!”
刘某威胁道:“如果你们敢赖账,我这里可是人证、物证齐全,DHL 的收据安然无恙!你们敢这么做,就等着我的律师信吧!另外我温馨提示您,在德国我们可有几家华文报刊,我是勤快的写手,这些刊物发行整个欧洲,你们胆敢如此诈取豪夺(unterschlagen),我敢保证一定会将你们的劣迹爆料媒体。你们不是号称全欧的大佬吗?我想看看,读了我的披露,全欧洲还有哪家中餐厅会再买你们的东西?!”
今天接电话的又是另一个人。今天的这位女声话音柔软,三四十岁,给人印象很不错。听刘某嚷嚷完毕,她满口连声道歉。刘某心想,有门了,退款有戏了,因为德国人不认识到自己的错是不会道歉的!一旦道歉便意味着在承认错误。果真!美声作了一通长长的解释,说因为没有账单,所以造成了这么多麻烦,本来没有账单是不给退的。
刘某说:“我一开始就申明找不到账单了,如果你们不愿意退货,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明说?我们可以另谋出路。” 美声连连说是的是的,但昨天那位女士已下班了,自己需要再核实一下情况,明天给刘某去电话再具体谈。
他们约好了通话的时间。刘某突然醒悟,他去的电话都是有号码显示的,而每次接电话总会换一个人,看来此事在他们的公司里已是人尽皆知的了。
刘某当时认为,美声还在忽悠他,明天他会又是空等半天,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他心里已有了底线,万一再次事不如愿,那剩下就是打官司、写文章炮轰了。
到了第二天,事情的结果又出人意表!美声信守诺言,一分钟不差地打来电话,非但同意如数退款,还主动提出额外多给一百欧作为时间损失和精神赔偿费,还又再三道歉。这种意外的补偿如同天上掉下馅儿饼,恐怕只有德国才会有。
势态无论如何曲折迂回,过程起浮跌宕,尽管老板娘一时邪念,但德国人道德底线还有。
然而,这家公司如此“德性”,着实让人百思不解。刘某事后想,是什么敦促了这个老板娘决定忍痛出手这上千欧元?是良心的发现?是法律意识的觉醒?还是想继续拉住刘某这家老客,为了日后做更多的生意?抑或是刘某他那句自诩的“勤快写手”对他公司构成威胁触动了神经?让人满腹疑问,百思不解!
然刘某一时豁然开朗,明白了中国文字“德性”的涵义。从《廣雅疏正》考得注释:“德性,讽语也,不肖他人之仪表、行作、举止也。” 读者、看家可评,说退货一事,开始不一直都是好好的吗?本来善始善终,好说好散,又做君子又省钱,非要等人龙颜大怒,雷霆大发,才赔礼道歉又补钱,不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不叫“德性”叫什么?! 难怪国语里我们的先祖说人之“德性”,用上了同一个德字。是巧合乎?莫非古老的智慧?当自有个中道理!
回顾
人没反思不会进步。临了,刘某不免“三省吾身”,觉得事情最终尽如人意,他也避免了一场额外的法律纠纷,省去了许多精力和时间,是由于勤快的电话记录起了作用。
但是现在想来,整个过程却存在着一个隐患,只是对方没有识破,没有利用罢了: 因为 DHL 来取退货,虽然给了取货的收据,但此收据只能证明快递公司替对方收走了包裹,但包裹里是什么、数量多大,都没有详细记录。如果售货公司想作弊,完全可以声称只收到了半数的退货,甚至更少,那刘某将没有丝毫的反驳证据。
又之一开始,对这两箱羹叉的运送,公司提出两种方案: 除了 DHL 来取外,公司也可以给刘某寄两张免费邮单,由他自己把包裹送去邮局托运。这样做,虽然刘某会麻烦一些,但邮寄时通过称分量可以保证数量的完整。此外,通过填写邮包单,这足以作为法庭上的证据。
然而刘某因为怕麻烦,苟且贪图安逸,嫌弃箱子太沉,没有这样做,这即是他的失误!事情可往往不又是一失足留千古恨?!兴许真是寄了邮包,或将免去了后来一连串的口舌战。这是前车之鉴?海外华人创业不易,每个都是血汗钱,或许能从中得到启发,吸取教训一二? 这抑或正是此篇文字的本意。
刘某忽然想到,这事一旦摊上了德语不好的中国老板,不知又有多难?!
2021年11月26日 初稿慕尼黑
作者简历及部分作品
金弢,字有根,一九七四年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毕业,插队落户浙江桐庐儒桥村,一九七七级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一九八一级北外德语读研。一九八五年一月进文化部, 一九八五年三月进中国作家协会,任职作协外联部。曾历次参与组团王蒙、张洁、莫言、路遥、鲁彦周、高晓声、从维熙、张抗抗、公刘、邹荻帆、王安忆、北岛、舒婷等等中国作家并随团出访德国及欧洲诸国。八十年代末获德国外交部、德国巴伐利亚州文化部及欧洲翻译中心访问学者奖学金,赴慕尼黑大学读博。现居慕尼黑;
主要文字及译作有: 长篇小说 《狂人辩词》、《香水》、《地狱婚姻》、二0一二年编辑出版德文版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集 《空的窗》,由德国 Spielberg Verlag 出版社出版,并于德国、奥地利、瑞士三国同时发行。全书篇幅达 35 万字,共 504 页,宽版,被收入的十二位作家及作品为: 陈染 《空的窗》、陈建功 《找乐》、格非 《青黄》、东西 《没有语言的生活》等。二0二一年七月于该同一德国出版社翻译出版东西的长篇小说 《后悔录》;
八十年代发表翻译及作品: 《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诗刊》、《长江文艺》、《钟山》、《百花洲》、《文艺报》、《中国妇女报》等,已发表二十多位德语作家作品的译文;
来德三十二年,在德创业二十二年,文学创作及翻译辍笔三十年。三年前,金盆洗手,回归文学,写就新作及翻译九十余万字。至今不辍笔耕;
近年来,文字散见欧洲等各大华文报刊; 《欧洲新报》、《欧华导报》、《德国华商报》、《洛城小说报》等。
近年纸媒发表:
01· 《圣力姑娘》(小说)(广西文学,2019年第7期);
02· 《保罗•策兰杏仁诗译及后记》(南方文学,2019年11月刊);
03· 《痛忆路遥》(三峡文学,2019年12月刊);
04· 《走向世界的漫漫长路》———德文版《空的窗》走过漫长曲折(南方文学,2020年第1期);
05· 《香水缘和我们的八十年代》(南方文学,2020年第5期);
06· 《街坊陆游》(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文学,2020年第11期);
07· 《莫言往事》(北京文学,2020年第12期);
08· 《记忆里的王元化》(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2月期);
09· 《话说莫言———时空跨越三十年》(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2月期);
10· 《两位同胞》(中国法治周末 2021年1月刊);
11· 《冬日里的长尾》(小说,向度文学,人间故事,2021年1月期);
12· 《我和库恩》(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2月期);
13· 《格拉斯和他最后的诗》(中国法治周末2021年2月刊);
14· 《老黄》(小说,贺州文艺,2021年第一期);
15· 《二叔分瓜》(小说,贺州文艺,2021年第一期);
16· 《汉学家库恩诞辰137周年,忆与其遗著的一段缘》(中国法治周末2021年3月刊);
17. 《春风十里荠菜鲜》(散文,恋爱、婚姻、家庭)2021年第4期;
18. 《德意志思考》(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四月刊);
19. 《回忆施瓦茨》(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五月刊);
20. 《我阴差阳错进作协》(南方文学,2021年第三期,双月刊);
21. 《岁月》中篇小说 (四川文学,2021年第七期);
22. 《我的香水缘》 散文(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5期双月刊);
23. 《小个子男人》 翻译小说,德国: 冯·席拉赫(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6期双月刊);
24. 《朋友》 翻译小说,德国: 冯·席拉赫(西部文学,2021年10月第6期双月刊) 等。
2021年月11月26日 德国慕尼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