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鲍鹏山教授《论语导读》
八佾第三(3.18—3.26)
原文: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0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分享:孔子通过用“佾舞”于庭的现象,来反应当时社会遵于礼的情况。违反了“礼”的秩序之约,实际上也反映了当事人的“仁”“德”修养状况。超出规矩,就没了方圆,人的德行也不足矣。
孔子曰:“成事不说,遂时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已经做成的事,不能再开脱了,已经做过的事,不能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再追究了。
但现实生活中,却很难落到实处。就拿单位的事来说,违反纪律,就得处理,追究责任。虽然有“容错”机制,但真正遇到事的时候,“容错”会成为不容错。
还有一层理解,我觉得既往不咎,也得看具体什么事。如果及时的“咎”一下能遏制类似情况再发生,那何不就此“咎”TA一下呢?!就像前几天,通过自查,发现了队员们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是思想上麻痹大意造成的,有的是新人业务不精造成的,那么,我就趁机和几个大队领导沟通之后,召开了全体人员会议,通报了存在的问题,让出问题相对严重的几个队员和带班长在大会上做了检查,这是我到这个岗位三年来第一次这样做,为的就是让他们有所触动,有所反思。紧接着,出台了一些接地气的改进措施。最后,我说,相信这次检查是你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也相信大家,能做到比去年领导们对咱们肯定的状态更佳!更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