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李凌山先生出生在建昌玲珑塔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做过伪满洲国的警察,母亲在家缝缝补补,却识文断字。他们养育了二女一男。女孩儿们聪明伶俐,男孩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父母希望这个男孩将来如高山般伟岸正直,如凌晨的启明星般华光闪耀。因此起名李凌山。
李凌山先生六岁就开始在父母影响下走进私塾,学写文章,每每私塾先生布下的功课都能提前完成,对仗工整,对诗严谨,私塾先生赞不绝口,逢人就夸。私塾毕业后,在故乡五云山初中读书。学校离家几十里,他就靠一双大脚翻山越岭。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一去五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的热河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现在的喀左县一所中学任教。
李凌山先生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21岁时就被提拔为副校长。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婚姻出现变故。他被迫辞职,另谋出路。后来又开始搞文学创作。他写的诗歌被国家省市报刊多次发表。继而是学习绘画,他下笔如神、活灵活现。后来又开始学习针灸和中医药。这些气质非凡的爱好陪伴他度过了温和高雅的一生。
李凌山先生一生娶妻三室,育有七女二子。家庭富有时候,他教育子女要勤学上进;家境贫寒的时候,他则尽其所能保障全家人的温饱。如今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各自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美好家庭。
1994年,61岁的老先生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创造更加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毅然将从建昌县城搬迁到葫芦岛市内。当时滨海城市风湿患者多,面瘫比例大,心脏病高发等现状,他通过专门研究,利用针药结合办法加以施治。61岁高龄又重新拿起了银针,拉开了中药匣子。
20多年来,李凌山先生救助过无数患者。这些患者从北京、天津、浙江、云南、东三省慕名而来,满意而归。救助期间李凌山先生还撰写了多篇医学文章以及从医心得发表在《辽宁中医》、《湖南中医》等杂志上,并著有《脑血栓》及其后遗症综合疗法等三部医学专著,被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等出版,为祖国暗淡的中医和中药事业增添了一抹亮色。通过对中医和中药理论的长期研究,他又发明了针对糖尿病人、高温环境作业人群的杞挣液汁专利,被国家专利局授予证书,拥有50年的专利权。
那个思想深厚、仁心慈爱、高昂头颅、言语温和的老人今天离我们而去了。他的妻子和儿女们深深地缅怀这位可亲可敬的丈夫和父亲。他与妻子53年的相濡以沫,对儿女50年的舔犊深情,无不深深感染影响着儿女们,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他儿女们不会忘记,儿时每当家境贫寒时父亲就会焦心着急,凌晨吃完母亲准备的一口热饭,背起医药箱,推出自行车,头顶星月,脚踩薄霜,踏上去异乡串户卖手艺的路途。他总会在妻子儿女们无数思念和期盼中久久不归,而归来就会带给孩子们不小的惊喜和足够的钱财。父亲只要出门回来了,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叫平房子的小山村上空,就会飘出炖肉的香味和水果的甜味,一年四季都有新衣裳穿。孩子们不知道父亲在外面遭受了什么样的苦楚和艰辛,只知道伸手索讨。面对山岭沟渠和砂石路,夕阳落日,他孤身一人踽踽独行。群山无语、山河不言,默默地注视着这个为了家庭而辛苦奔波的男人。他是一位多么有作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现在儿女们都长大了,成熟了。父亲吃苦耐劳、坚毅勇敢的精神,成为孩子们继续奋斗的力量源泉,永远的精神丰碑!他在孩子们心中的位置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
老人卧床的时候,不记得窗外的四季轮回,最后精神恍惚,即将离去的时候心里还记挂着子女的工作和事业,反复叮咛长子,在机关要遵纪守法,照章办事,多付辛苦,为民请命;叮嘱次子在商场要多学善思、灵活多变,做儒商,行善道。
老父走后,在夜静更深时候,孩子们辗转反侧,回想着父亲的话语,回想着他身处贫困境遇时脸上的担忧,无不唏嘘落泪心痛不已。
3月9日,李凌山先生将安葬在建昌县玲珑塔镇,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生前就叮嘱,死后灵魂要回到故乡,肉身要回到父母亲身边。这是一片带有温度的土地,高山巍巍,流水潺潺,杨柳依依,细雨霏霏。
玲珑塔平房子村,李凌山先生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片带有温度的土地将为他展开温暖的怀抱,拥着他安睡。从此葫芦岛市区和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季节不断的更迭里,将紧紧地相连在一起,寒暑易往,清明捧上鲜花,春节奉上贡品,把追思的泪水滴滴洒在他的面前。
儿女们将谨记他的教诲,努力工作,踏实做人,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弘扬他的精神,并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请他老人家在天之灵放心地安息吧!
子 李亚军拜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