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 8264-在外市场总监宋雅雯 来源:鸟哥笔记
今天的分享是一个比较偏向于思维方式的分享,比较适合刚刚进入职场是1-2年、1-3年的人群。
第一部分场景这个词在15年是它最火的时候,从14年开始到16年大家反复在听到“场景革命”这个词,也有非常多的大咖在讲这个词。这个会作为今天的第一部分跟大家分享。
然后第二部分,工作效率提升如何运用的场景思维。这个也是我非常想跟大家讲的一部分内容,并不是说只在我们实际的应用推广中会用到这样的工作方式,而更多的是在你非常多工作的时候会用到的这样的一种思考的方式。
第三部分是比较贴近于实操方向的,产品应用推广中的场景思维。
第四部分是结合我现在当下工作的,8264-在外的一些场景思维的应用经验。
先说一下大牛们所说的场景革命。
跟大家分享几句我比较有收获的,就是“谁拥有了场景谁就拥有了流量,具备了真实入口的能力”。其实我想大家都能够感受到从线上所谓的“流量”,真的线上流量的角度来说,真的很难有所突破了,基本上被几个大的巨头垄断了;我想今天听这次分享的很多小伙伴都是在一些初创型的公司,然后不一定有线上大流量购买的能力;所以真的到线下的实际场景中,我们如何能够把握这些流量,去拥有这些真实的入口,我觉得就是大家非常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所有的新场景也都是来自于新的消费精神的崛起,举个最简单的最临近的例子啊,APPLEPAY,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有用过的人吗?回应我一下好吗,有没有已经使用过applepay的。嗯,我自己也使用了,但我不是在一个终端机器(上使用),我只是非常迅速的,没有打开支付宝也没有打开微信,直接(用)手机app它绑定的applepay,直接这样支付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更多元化的支付场景;一个是我可以直接在线下贴近一个pos机我就可以支付出去,这是一种(即扫码支付);另外一种可能是,我不用再打开我的应用市场,我可以直接用我的手机当做是一个消费的终端进行消费就可以了。
然后我还想分享的是,我也很有收获的这句,就是“当我们在谈论场景的时候,我们经常在谈论社群”。因为8264是一个户外社区,针对于垂直人群的专业性网站,所以我们的感受会非常明显;我们经常会说我们推广的人群我们所要的人群一定是要在场景中的,比如说要在一些攀岩的场地、要在一些高峰的下面、真的是在拉萨的那些人才是我们的用户。相反,今天所有听课的伙伴们,你们并不一定是户外的人群。所以我想说的是当我们在谈论场景的时候我们讨论的是社群。就像是鸟哥(笔记)一样,今天来听这些分享的人可能都是对app运营推广非常熟悉的人,但是可能对于其他类型的产品并一定合适。所以每一个社群对每个产品都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点,非常明显的感受现在各个大佬们都开始去做内容,想去往社群的方向去传播去推广。大家有没有关注到在淘宝app上出了一个叫“淘宝头条”的栏目,横在这个app的大概三分之一的位置,是一个通栏的位置。你会发现“诶?他怎么也开始做内容了?他怎么也开始做社区人群了?”。我们之后会跟天猫有一个紧密的合作,也是针对我们户外的一些达人、KOL,跟天猫有这样的一种紧密的社群的合作。所以大家越来越多的在讨论人群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经常在什么地方活动来找到和他们交流推广的场景。
第二部分,工作效率提升运用的场景思维。两个关键词,情景再现和包容多元。
这是两个邮件的截图,屏幕的左侧会很长的一段话,屏幕的右侧是我标出来的一个小标题。我要求我的手下和跟我一起工作过的伙伴最好能够让我一秒钟读懂你的邮件是什么,不要让我读很长,我读了半天还没搞懂你想跟我表述的是什么(很不好)。
如果能够很简单的告诉我,几个关键词,比如发布稿件、发布反馈、颁奖邀请,这样我就能很清晰的知道你们现在是有一个评选的颁奖活动,我是在跟媒体交流,媒体能够知道这个稿件我需要发布,需要给到链接反馈,需要有一个颁奖邀请。所以我觉得一秒钟读懂邮件是一个大家要必备和学习的技能。如果你刚刚进入职场的话,你先从这技能做起;并不是说邮件写的非常冗长或者详细就叫做好的邮件,而是你真的很清晰明白简洁的表达出你的意思(才是好的邮件)。如果你能够用五个字写明白这个东西的话,你就不要用十个字来写,这样会大大降低阅读人使用的时间,也会提高很多工作的效率。
看下一个例子。
我想大家肯定跟设计师有非常多的交集。因为我所在的部门是市场部,市场部是跟运营部有很多交集的部分,所以有很多重合的工作是要跟设计师沟通的。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我自己是很有感触的。一个好的设计师、一个懂你的设计师是需要培养的,需要有很长时间的默契去磨合。慢慢的你会知道,你跟他的一个交流他明白了,然后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让他能懂你的意思,达成很好的默契。比如说你跟他没有沟通好的话,可能改五稿都不一定是你喜欢的、想要的。如果从开始的时候你就表述的很清楚,他可能只需要改两稿就是你想要的了。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新人的话,你不要惦记着(能有)一稿过的设计,那个东西可能是你没有特别认真或者负责任(才一稿过了)。真的好的设计一定是要多多的跟用户的感觉去靠拢。我想说的例子就是如何能让设计师很爽的作图。我先举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的几个贴纸(视频中展示贴纸),“好好学习,天天在外”,在外是我们app的名字。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策划的基础,要有文案的基础,然后去跟设计沟通的时候要把他需要做哪些事情表述明白。像我们这个之前(在跟设计沟通的时候)跟他说过有几个部分曾经我们用过的素材,我在跟他邮件沟通的时候需要告诉他这些你只要排进去就好了,不需要你再重新设计。
我不想让他一上来就感觉有十五个图要他每个都画每个都设计,我不想让他有这样的感受。我是让他知道哪个是文字体现即可了,哪个是以前的logo用到即可了,而不是把一个单纯的文案丢给他就让他去做。最好是要告诉他哪个是需要你来设计的、哪个是加个logo就可以了、哪个是用以前的素材就可以了,所以你要让设计师知道我能够用比较低的成本去完成你的任务。还有另外一点就是,我这么多年跟设计师沟通的过程中,我感觉越是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越可能进入一个设计的疲态期,他们也需要更多的灵感,更多的想法创意;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更多的去激发他们或者点燃他们的一些创作灵感,包括让他们设计出自己喜欢的自己想要的一些东西。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很多设计师都是学艺术出身的,非常多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由于自己的公司,由于自己产品的属性,并不一定能做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这些都是可以慢慢引导的。如果这个设计师自己喜欢自己设计的东西,那才是一个好的作品;如果他自己都不喜欢的话,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好下一个例子。我现在所说的都是感同身受(的例子)。下一个就是那些别人打动我的细节。这是两张图两个例子。
一个是有一天我跟我的同事在中午闲聊的时候说你回头推荐我几个电影吧,还挺想看的,最近没什么喜欢的电影能看。后来下午的时候他就给我发来一个list,我一看,都是配上了链接、排名顺序和年份的;我就觉得每一个我都能点到这个电影里的细节。他不是说随便给我三个让我去看,而是他在非常认真的在做这件事情。然后我瞬间就觉得“我只是随口一说”,这是有超出我的预期很多。这个我觉得也非常重要,假设我是一个用户的话,给我这样一个产品的话我会觉得很感动;因为我本来的期许是你丢给我几个名字就ok啦,随便说几个就可以啦;但是如果说是我说的这么一个简单的诉求,随便闲聊,你丢过来一个我觉得非常靠谱儿的非常认真的这么一个推荐的集合的话,我会觉得真的很棒。我也非常愿意把他推荐出去,推荐给更多的朋友。Ok,这个电影我也觉得非常不错,基本上都看过了,顺便推荐给大家。
再来看右边。这朋友你们可能知道,就是现在Airbnb的中国区产品负责人,余鹏。我跟他沟通的时候我说我要去长沙,你给我推荐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吧,也是随口一句;他自己本身是一个产品经理,然后再晚些的时候丢过来一个pdf,然后他就区分了吃和玩两个部分,然后相应的每个部分都有推荐以及大众点评的链接。因为pdf是可以直接点击链接的,所以我每一个链接都直接点击到大众点评里面,看到相应的这个产品的地址和推荐还有菜品环境等等。我就觉得又有超出我的预期。我想说的是他们两个人最打动我的点都是有考虑我的使用感受和使用场景,当我需要这样的东西的时候,我看到这样的产品,我会非常需要它的实用性。它是用了一个最小的时间成本给我做了一个类似于是产品一样的东西,我可以直接点到这个链接里面,直接筛选我想要的信息和内容。我觉得就是非常棒。我想说的是他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方式,我觉得都很打动我,这两个细节都很打动我。所以我也建议大家,如果将来有人随口跟你说一个求帮助或求推荐之类的,你很用心的做完之后可能会很有这种好感度的提升。包括在对我们的用户的时候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的用户的需求是我想要今天的ppt,比如大家想要我今天分享的这个ppt,不止这样喔,还能顺便把这两个有链接的文档分享给你们,你们应该会觉得很棒。
我刚刚说的那几个点都是想说一件事情,让别人做决定或者行动的成本降到最低。这是通用于所有你的工作伙伴以及你的用户的。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吗?为别人节省时间的技巧就是把话说全了,我不只说半句,后面半句我依然把你想要的东西说了。我可能就是在邮件里面多了一个微信、多了一个介绍或者多加一个截屏,看似是一个非常小的事情,但是你会给对方留下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印象。不只是对向你的工作伙伴,也同样是对向你的用户。就比如说发邮件少发附件,多发截图;我自己每天都收到很多邮件,如果每一个都有附件让我下载的话,除非是合同这种就会必须要下载;但是其他的,能用截图解决的话,会非常节省我的时间。所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你们刚刚进入职场(的情况)。就是让看的人,无论是用户还是工作伙伴,都能用最小的时间成本行动成本来获得他想要的信息和服务。
下一个是第二个关键词,包容多元。这句话我想分享“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剩下的只有品味。品味会排斥其他人,让你变得更狭隘。所以,要创造”。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人啊,Why The Lucky Stiff,他是一个工程师,然后很牛的。然后我附了一个豆瓣的链接,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索一下这个人是谁。我想说的是,现在大家都是知道分子,每个人都会侃侃而谈,包括我现在;我在用我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来去说明这个是我喜欢的或者我不喜欢的,我认为好的或者我认为不好的。但是这些我觉得都是有一些偏颇的,明白我的意思吗?当我只有这种鉴别能力的时候,我可能会停止创造,我不停的在去评断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去有非常多的创造。所以我觉得包容多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再说一下我在讲哪一个部分啊。我现在讲第二部分,如何在工作当中运营场景思维,然后讲到第二个关键词,包容多元;我在分享第一个小例子,是我喜欢的一句话。再来推荐这部电影,《模仿游戏》,大家有看过吗?是讲图灵的,计算机之父,图灵。“对所有与自己观念不同或不讨自己喜欢的人都保持充分的尊重,因为天才和疯子都不花时间去讨好别人喜欢,我们才是凡夫俗子。”我的标准就是如果对方很厉害很棒很牛的话,我愿意包容他所有的问题所有可能在我们看来不配合的点。比如说我之前结识过一个非常牛的程序大咖,他呢,很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喜欢social,不喜欢图表汇报总结啊等等等等;ok,没关系,只要你牛你厉害做事的时候很棒的,我都能够理解你当下的一些处境,你可能脑容量里面需要更多的空间去储存那些很多的程序很多的代码,不喜欢别的那些,没关系我保持尊重就ok了。对啊,跟程序沟通的时候是有一些困难,但是要理解他们在另外一片代码的世界里面拥有他们自己的天地。而且我觉得,我认识非常多真的是写代码的人,有很厉害的兴趣和爱好;他们不只是一个码农、程序猿,天天坐在那儿加班等等,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世界也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觉得更多的是我们需要有很好的包容的心理。
亚当斯科技三定律,大家感受一下“任何在我出生时已有的科技只是稀松平常世界本来知识的一部分”。在你们刚刚出生到十五六岁左右的时候,所有比如说像电视、像那会儿刚有的摩托罗拉手机、vcd之类的,我们好像是认为那些东西都理所应当的放在那个世界里面。然后任何在我们15岁到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比如说手机比如说平板电脑还有现在的智能硬件或者是智能手表等等,我们可能都觉得哇塞这个好棒这个好厉害这个是能改变世界的东西。
但是哦,等到我们30岁或35岁之后诞生的科研好像似乎变成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这句话有点深奥啊,大家尽量能够去理解一下,我想说的就是,我们即使到了一个阶段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也依然要保持对科技的感受的敏锐度。以及你知道现在对于智能手机来说,现在的这种科技发展的感受,我们的使用感受其实就是刚有电视的时候他们那一代年轻人的感受,刚有VCD的时候,他们那一代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的感受,所以这句话,大家能够理解一下,网上也还有其他的版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找一下。亚当斯科技三定律哈,大家可以记一下。
包容多元继续说,应该有非常多的90后啊,我自己不是90后,我身边有很多90后的朋友,我有跟他们聊过,刚开始的时候我是真的不知道鹿晗是谁,哇塞,我就觉得他们怎么都这么疯狂,我觉得我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呀,我就去了解了一下他们是谁?后来我经过多方的对比和研究我知道了,他们原来是一个组合里面的两个小年轻的这种男偶像,还不错,确实蛮帅的,但是可能不是我喜欢的这个菜哈,我想说的是,要真的去拥抱90后,甚至95后。看这个截图标红的区域,我截的是范冰冰的微博哈,两条微博,自拍和阿迪达斯的广告,基本上转发都是3000到5000,然后点赞,基本上是30万到50万左右吧,大概是这样一个数据哈,下一页,看一下,这个是吴亦凡的两条微博,都算是小广告吧,一个是阿迪达斯,一个是美宝莲的,连广告,转发都平均在10万到20万,基本上连点赞是60万到70万,我连续翻了他们很多页条这样的微博,哇塞,我觉得太厉害了,他们相当于范冰冰这种国际巨星的微博转发数的将近4、5倍,不对,是4、50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