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教会的唯一道理是,书教不会任何人,也教不了任何人任何的道理

“读书教会的唯一道理是,书教不会任何人,也教不了任何人任何的道理

作者: 谢丹儒 | 来源:发表于2023-05-05 22:42 被阅读0次

    原则上讲,本文属于付费内容。意思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学是学不完的,学不尽的,更是学不了的。说它“益”,不过是增进,但往哪增进呢?或者说,增进为哪般呢?一旦这么去想,又是想不完的烦恼和困顿。

    为道当然不是为了道,而是成为道。道一。多简单呢?不,我是说,对于习惯了追求增益的人来说,它恰恰是最难的。对于自身来说,同样是最难的。因为它背后意味着不断与自己进行对抗。

    相信很多人看到对抗就开始厌恶了。是的,这似乎在说内耗,在说自己有毛病,在说自己不够……然后,那就去增益呗,那才能痛快。多痛快啊,越来越多喜欢的包围着自己,全身自己爱的一切,全身心地扑上去,满心的爱意和欢喜,多热烈,多幸福,多美满啊!

    但,这是懒惰。是的,这就是懒惰。不仅心懒,更是意懒,还是情懒,是整个身心的懒(企图用一个简单的答案——行为——思想——观念——概念——覆盖掉所有原本的复杂)。

    这就像很多人痴迷于“大道至简”,于是追求“至简”。结果怎么样呢?但凡提(追求)至简的人都最后成了“精简”,始终迈不出去那一步。哪一步呢?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他们的需要是我认为需要,他们的想要才被认为是真正的需要。本质上,什么也没改变。如果非得说有什么改变的话,大概是对外的部分多少有了更清晰地认识,而对于自己呢?始终下不去手,不忍心,舍不得。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说这是懒惰的原因了。这个懒惰不要把它上升为“惰性”。压根不存在那么回事儿。所谓惰性根本就是借口、托辞。它不是说“是人都有,故而是人性”(通常大的概念来自于普遍性、频繁且不断重复)。而是混淆了概念,失去了其实质,丢了其真实。

    之所以说是概念而非观点是为什么呢?很明显,惰性是概念,对惰性的解释则是观点啊。那么,怎么说它不是观点呢?因为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压根不在“思考”,而是借不存在的人,臆想的人群,借助“群体”的力量,实质是借助群体的“公正性、权威性、利益最大化”的特性来为自己解脱。

    就像你一直在忙,累了需要休息,你这时压根不会生起“懒惰”的念头,甚至压根不会提起“惰性”。但,如果你对诸多事情心生倦怠,继而无所作为,这时自己给自己的评价则可能是“懒惰”。这背后是什么呢?一种自己认为的“正义性”。

    你太需要一些事(尤其是外界认可的事)来为自己声张正义了。好像以此才能彻底摆脱所有的不好。

    于是,劳动光荣,勤劳能干,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吃苦耐劳……全都成了“光荣”。

    本质而言,心里还是有个“自己的评价”嘛。甚至,这个“自己”也是虚假的,是“被驯化”的结果。所谓被驯化是你已经适应习惯却唯独不接受,但与此同时是什么呢?你还是会这样去做,并且一直都是这样做的。这就是被驯化后的影响了。

    意思是,这时已经无需人提醒、监督,你也“自觉”地去做那些事。且只有做了那些事你才能获得心安。否则,总在怀揣不安,心神不宁,总感觉哪都不对劲,浑身不痛快。

    所以,到了这一步,很多人就想到,我走到群体的前面就好了。比如经济为主体,那我就拼命赚钱;比如追求名声,那我就各种“好人好事”;还比如追求爱,自然越多越好,表明自己受欢迎……发现了吗?这背后是什么——心虚和心知肚明。

    需要足够的外在支撑才能够“活着”。抛开这些叫人怎么活呢?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然后呢?还有人比如一心扑在某件事上,失败了。后面各种折腾、扑腾、挣扎,依旧是失败。损之又损之。自然不会那么简单就超脱。他们会渐渐适应那种失败,要么不甘心,要么彻底放弃,甚至生起报复之心。这是很常见的“反噬”。最后,他们的“无为”依旧是表面的。不信的话且看他春风得意然后马失蹄。之后,多半都在反反复复中循环往复。

    那么,成为道或道一,何以就可以做到无为呢?究其根源,那是主动地承担。是主动的、自主的、心甘情愿的。心甘情愿则事事简单,事事皆无可为也无可不为。此时“无为”已经没有任何实质的东西存在了,无为即道,道即无为。然后,动心起念即一,道一则无穷。

    试想这样的一种无为,有何不可为呢?我会在意自己如何吗?我会在意别人如何吗?我会在意外在的如何吗?我会在意内在的如何吗?我说的在意是内心的倾向,比如倾向于必须怎样,倾向于增益,不会的。

    此时,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一切就只是一切。我想,那是我想;我做,那是做的后果;我怎么样,那是怎么样的本来。我都自主、主动其承担,去体悟。

    如此一来,我和任何“反应”都没有任何的冲突,我也不需要再进行对抗什么了。因为由内到外,我已然接受了我,且在接受自己的同时化身为道,世界自在其中。自在,无为,损之又损之如何?还能让自己比无为更无为吗?多半是没有的。如果有,那自己也没了。那就跟“我”也没什么关系了。就这么简单。

    与其说对抗是成为道,倒不如说成为道便无对抗。对抗不过是一种假相,就像道不过是强名。其根本还在于生向死的一次次训练罢了。对于一般人来说,怎么迈过去?总不能真去死一次吧!有意思的是,当代的价值体系有关于“死”的定义,其一社会身份的抹杀;其二血缘本来关系的抹杀;其三情感道德理智的抹杀……但,这样的生死只有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才“标准”。其背后的指向是:出离。即不属于,不是,不需要。

    如此,无为。道无道,道本一。

    世界应该“倒”过来看才更容易看清。

    纵观历史长河,必定是无形影响有形。

    意思说,世界历史(人为建立的一切)都在企图用有形控制无形。而但凡大的“机器”其背后都是“空”的在做支撑。

    比如了解经济学就知道“货币”的演绎是最开始的有形变成无形,继而才有了当下的真实“货币”。真正支持它运作的依旧是无形。

    还比如科学,众所皆知是科学解释世界,但“科学可以解释的世界,不存在;而新的世界,科学解释不了”。这算不算无形主导有形呢?

    同样的包括人自身,你知道的东西多半也受限于你的知道而受益有限,但你不知道的才真正影响你。比如你要让自己的优秀变成卓越这是极其难的,但一个意外很可能就造就你的奇迹。还比如写作,偶得而存的“封神”,理所当然的庸才。

    且无形的东西压根无法复制,比如你的思想;而有形的东西则极其匮乏,比如钱。还比如意义,比如价值。谈意义则无意义,意思是都是那就都不是,就只是有而已。谈价值则很大程度还受意义影响,反过来的情况是少的,比如越有价值就越有意义?那就太无趣了……

    言及此,说个心(新)得体悟:

    读书教会的唯一道理是,书教不会任何人,也教不了任何人任何的道理。但凡你觉得有道理,那是因为你没走过那条路或走的是别人指定的路……又或者压根没明白对方说的话。如果还有例外,大概就是书读得不够多。

    而事实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我们读懂了某本书,收获了某个道理,确实是起源于书中的文字,或别人说的某句话,某个故事,然后通过你的理解,分析,体悟,注意这个过程是你化被动为主动然后参与进去才有了后来的一切。

    你可能会说,那我摘抄句子呢?我深有共鸣呢?我同理心、同情心,泪目,感动,温暖,被治愈等等……这些怎么解释呢?

    不难理解的。因为你心中始终有“书”的概念。而书必定出自某人之手,是某人所著。当然,未来就不知道了。

    于是,你会理所当然地直接越过文字与某人的心意“连通”。但说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很多时候即使是作为创作者,也不见得能够记住自己所写的每一句话,乃至于很多话也未必是心中所想,不过是“顺势而为”和“偶得而存”。

    这就像,经常是我写一篇东西,然后忘了点“保存”,结果虽然大概的东西我都还记得,但我怎么也想不起其中某句我很认同的话,至于说“重复”就更无可能了。还有就是,我之前曾说过很多遍的,即使作家也不是每句话都先想好了才开始动笔。

    至于说,你说的懂,你说的理解,你说的感触。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那反映的不是我的“艺术”,而是作为你的“反映”。不信的话,你大可以问别人对同一句话的理解。

    所以,你以为你理解,你懂了,你会了。也许是真的,但也真的可能和我唯一的关系就是,不过是“无缘不识,不期而遇”而已。

    所以,你说,读书能教会我们什么呢?还是说,真的是书教会我们的吗?

    想想看,即使面对面,以身教,以言教,都未必真的有效,你指望读书能教会你什么呢?

    最离谱的是,还动不动扯上深刻,高明,智慧等标签。如果要夸自己有眼光,有卓识,有深度,大可不必如此。

    对于创作者而言,它们和任何其它文字没什么区别。如果有,大概是“灵感的缪斯”吧,又或只是写得不够多,还可能是写得太庸常的太多。

    所以,我总觉得,感谢读者是件很离谱的事儿。就像明明你已经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回馈,你竟然还觉得不够。而且,如果对读者有所增益,不应该是读者感谢你才是?尤其是按照常人的标准,习惯了“增益”的“训练”和“过程”的人,怎么会不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难道这也是能够理所当然的事儿!

    那么,我为什么还在读书呢?

    至于为什么还要读书?世界本来是庸人制造的世界。读书读的不是书本身,而是若有足够悟性,你能够从中读出这个世界的历史演化,也就是常人的思维的演绎。其目的自然不是为了什么,而是尽可能地保持警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毕竟我的志向摆在那:成为一名独立的思想者)。你有自己的人生,而不用别人告诉你怎么活,应该活成什么样,以及怎样的活法才值得与否……自己的人生,得把它重视起来。不要轻易地放弃与自己的对抗。一旦放弃,世界太平。也就没你什么事儿了。我是说,你把唯一的自己给丢了,哪还有你,哪又还有你什么事儿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教会的唯一道理是,书教不会任何人,也教不了任何人任何的道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iq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