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之杂论】
可笑乎 作
2017年12月17日的顺德大良是一个极其寒冷的周日,下午约上三两好友前往邻近的大岗爬山,一路上的闲聊中提到了三峡大坝与地震之间的联系。
发达的网络上散发着三峡工程利弊的各种言论,其中最多的是三峡大坝与近年来四川地震频发之间的联系。有言论认为三峡大坝的重力和蓄水重力加速或诱发了四川地震带上的地震频发,并且提供了参考数据作为论证。如下:
“世界上一些水库诱发地震的案例。最大的为1967年印度柯依纳水库诱发的6.5级地震,中国最大的诱发地震为1962年的广东新丰江水库地震。这些地震均没有引起溃坝事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水库只是诱发地震,而不是触发。也就是说,水库的存在只是一个诱发条件,只是加速了原本就会发生的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如下。一个是蓄水造成的加载和放水造成的卸载,也就是说水自身的压力会造成地震。第二,因水位的加高,可能会有一些渗入地下,可看做“润滑剂”,会让断层变得比较容易滑动,发生地震。一般,水库诱发的地震震源都比较浅,而且发震频率和水库蓄水时间有非常好的相关性。
作者:Olivin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238005/answer/24062792 ”(非商业转载注明出处)
以上言论我理解为三峡工程蓄水产生的重力或渗水诱发了地震,值得注意的是重力。三峡工程蓄水这当然有重力,重力会对地球产生压力,举个例子:一枚荔枝比作地球,组成结构分为壳、果肉、核。当外壳受到外来较大压力时,果肉就会被压坏,果壳也会裂开,裂开的果壳类似地震的状态。
而我质疑的是重力与地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改革开放后建成的一线城市深圳,在五十年前不过是块荒芜的渔村村落,而今高楼林立,高的达400多米,30%以上的楼高在200米左右(50层),两百年前的香港也是个渔村,现在50层(200米)以上的高楼覆盖率是国内最高的,最密集的。从渔村到高楼林立,高楼自身难道就没有重力,不会对地球产生压力吗?依照网络上的言论论据--重力诱发地震,那么大城市密集的高楼的重力也会诱发地震,喜马拉雅山的重力也会诱发地震,海水最深处数千米,含盐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密度更大,产生的重力也更大,那么最深处的海水就可能诱发周边天天都地震了。
因此,以我无知者无畏的习惯,习惯地认为三峡蓄水重力与地震并没有直接联系,蓄水会因为水的比热特性,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气温有影响,使原来的早中晚温差大大地缩小。
第二个话题是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国际气象组织WMO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重大。
WMO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学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伽利略对人人奉信的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提出质疑而挑战权威,我也效仿地对二氧化碳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质疑。‘全球气候变暖’和‘局部气候升温’存在范围上的区别。
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火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又称为“无声的战斗。”从1987.5.6---1987.6.2 燃烧了27天的大火,该大火不但使得中国境内的1800万英亩(相当于苏格兰大小)的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火灾损害,还波及了苏联境内的1200万英亩森林;相较之下,翌年发生的黄石公园大火受灾影响范围则约为150万英亩。
但是在长达27天1800万英亩的熊熊烈火和大批量二氧化碳排放的排放下,并没有使不足六千公里外的喜马拉雅山上的积雪融化。
距离海南三亚约五千公里的漠河,却因为纬度之差异,同一时空里的冬天温差达70℃以上,漠河某个时刻 -50℃,同一时刻的三亚也有25℃。所以由此可见距离产生的温差如此大。如果说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那么冬天里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哈尔滨市区的温度应该比荒无人烟的南沙群岛的温度高才对,因为哈尔滨碳排放是南沙群岛的千万倍甚至更高,但是事实是因为南北之间与日光点的差距和边缘大气压低的缘故,使碳排放高哈尔滨比没有碳排放的南沙群岛低了25℃——40℃。根据以上陈述推断,碳排放只能使所在区域受到影响温度升高,未必能使南北极的冰川消融。即便持续不断地排放二氧化碳,大气层下的地表并不是保温箱,今天排放的碳和昨天排放的碳叠加就能使今天的温度在昨天温度上叠加上去。假设昨天排放100万吨碳时温度为25℃,今天继续排放100万吨碳会使温度上升到50℃是不可能的!!!热量是会通过空气对流散发到大气层中去。
所以我认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只能使局部范围内的气温升高,要知道地球表面是由71%的水 和29%的陆地组成,要使地表71%的水在一日内升高1℃是人类自身很难完成的巨大工程。但是从冬、夏季全球海水温差可以看出,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靠近则可使地表71%的水轻松升温数10℃以上。
地球公转的椭圆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两点之间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差异使同一地区夏、冬季节的温差达40℃,又一次说明了距离与温度的关系。
我以无知且大胆假设一下,目前天文学测得的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只是一个10万公里为单位的概数,并没有精确到百公里,因此如果地球运行轨迹发生了改变,偷偷地向太阳靠近5万公里,天文学是否能精确测量出来?而这5万公里的距离与上述列举的两个温差地域的距离数据相比可算得上是天文数字,相对于地球与太阳之间远日点15210万公里和近日点14710万公里的数据而言,那就是个小数目了,而这个小数目则可能严重影响到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
是什么造成的地球转动轨迹的变化呢?地球在原本分配好的物质组成结构上、按轨迹运行,而近两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达,大量开采各种矿物质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磁铁矿……,这或许改变了地表的物质组成的结构,从而影响了地球自身的运行轨迹。地球对万物有引力,这个引力也肯定与他的组成的物质相关。 他的引力或许对运行轨迹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以上是我无知的假设,并没有任何权威的科学依据,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谈,科学就是带着质疑的态度去探索和验证结果,我们不妨用这种质疑的视觉态度去探索,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