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相同的环境中,或相同的人处久了,产生了一种和谐的状态,人就很容易依赖上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关系,熟悉的人,从而时间越久,越在精神上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当一种状态成为一种“心理”之后,那么想要去扭转或者改变的时候,就特别不容易。因为一成为“心理”,就相当于在心灵上挖了一条很深的惯性路径,这条“路径”足够深,以致于我们只要不从这条路上走,就会不舒服,会很难受。
这时候,人也变得不愿意去到新的环境,去接触新的人。惯性的作用,“心理”上的影响太强大。
如果说只是一时的情绪,还没大多关系,只要成为一种“心理”,改变起来就特别费劲。
人一生都在努力去改变很多“心理”情结,但很多时候又是徒劳,究其根本还是这些“心理”太强大,形成这些“心理”的体验过于深刻,以至于我们太难改变,不去跟随“心理”走。
觉察,反思,和有意识地选择。
但从另一方面说,人和环境,人和人之间又为什么不能有依赖呢?
如果我们总是去接触新的环境,去发展新的关系,一切新的都需要精力和时间去适应,时间和精力成本也很大呀。所以人和环境,人和人之间的依赖,又是很正常的呀。
依赖于环境和人,本身就是一个人从孩提时代能长大成人的必备条件,也是人在社会中发展的必然现象。可是我为什么会警醒这种和谐和依赖呢?也许根本在于在过去的生命体验中,依赖关系里,我从依赖方那里得到了一些负面的回应。这种负面回应让我觉得没有安全的环境和人能够依赖,于是从此否定了依赖,再难去相信人和环境,以致于对依赖有着绝对的否定,压抑和恐惧。
所以,依赖其实是可以有的,只要是对现实发展有更好的更有益的作用。但尽量不去过度发展依赖性,成为一种依赖心理。一成为“心理”,就是人变得不够理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