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提到的“我们”即是“我”,如果你感觉到共鸣,那便是“我们”。
我对朋友的定义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进入学校开始,我们便经历了同学之间的交往,由于兴趣,甚至只是因为放学回家走同一条路,我们便与那个交往的对方成为“朋友”。朋友,很简单,是能让我们感觉到陪伴,温暖,并让我们心甘情愿付出的人。后来渐渐出现“够意思”这样一个说法。后面,我们学会了把之称为“义气”。其实我们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一种“毒药”。在无形中,我们给一个纯净的概念引入了公平交换的机制,和“朋友”揉在一起。问题在于,对于什么是公平,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人就是这样。即便不知道什么是不公平,当不公平发生的时候,却是可以瞬间体会的。所以开始出现背叛,欺骗,开始有了伤害,失望和愤世嫉俗。
之后,我们进入了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
接下来,我认为朋友是能让我们感觉到陪伴,温暖,并让我们心甘情愿付出的人。这里的付出,变成了我愿意花时间精力主动保持联系,维系友谊。我知道,自己慢慢走向独立,开始承担责任,独立思考,生活上越来越不需要朋友。这时朋友更多是精神上的需求。朋友变成了那些愿意与我交往,并且我也钦佩的人,我们价值观是基本一致的。
我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慢慢有一些想法,想干一些事情。这时,在精神共鸣与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朋友成为了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一件事的人。
对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对我来说,写微博,写公众号都是交友的方式。本来我们在身边找到同类的可能性很低,现在却被互联网放大了。有些时候,我们的想法在身边的人看来是疯狂,但互联网会把你的思考带到你都不知道会在哪的地方 ,也许有一些人能够理解你,能够认同你,能够与你共同成长,这是很神奇的事情。
这三个阶段就是:依赖,独立,共生。
参考来源:李笑来 朱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