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龍
芬兰的综合教育曾成为世界第一,引起世人瞩目。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邂逅了一场关于芬兰的大学教育改革的视听盛宴。
所有改革没有捷径,大学教育得有耐心这是一批来自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专家。在5天的时间里,他们介绍了芬兰先进的大学办学经验,分享了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讲述了芬兰教育改革的过程,而我收获了很多大学学不到的东西。
正是缘于这次机会,我认识了很多老师,并擦出了思想的火花,接触了翻译界的顶级大神,见识了国外教育界的大牛,刷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扩大了我的眼界和格局。
大学为什么会存在?
大学为什么会存在? 教学和研究。
但对于芬兰的教育家来说,大学的存在,有三个使命:
1、教学。 2、研究。 3、企业家精神。
①关于教学,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好的教育是用五十种方法教一个学生。差的教育是用一种方法教五十个学生。
芬兰采用的是项目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和实验教学法等各种多元化教学方法共存的方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的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一种教学、培训方法。
这种方法萌芽于欧洲,盛行于德国,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它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同时与企业生产过程或实际的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让学生有机会独立进行项目计划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
并在完成项目之后,进行自己的路演,形成自己的初创企业,老师给予支持鼓励,自己承担风险责任。
②而对于研究,它和教学相辅相成。
③在大学的使命当中,最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家精神
对未来的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企业家精神都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里面,如果每一个公司都取得成功了,这个国家就会发展起来。如果一个公司都成功不了这个国家也长久不了。
那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呢?
每个企业都有一种理念,有一种文化,企业家就朝着这个理念努力拼搏,时间长久就形成一种文化,企业家的成功就是靠他们有这种精神的支持。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创新是灵魂,冒险是天性,合作是精华,敬业是动力,学习是关键,执着是本色,诚信是基石。 而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着,诚信等这些品质,也是项目式教学和多元化教学的一些综合产物。
这些培养出企业家精神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不滑坡,永远相信希望在明天,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大学应该做什么?
大学应该做到三点:
1、动手。 2、尝试。 3、支持。
第一点叫做动手。
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个能力不是说在理论上的,更多的是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面和工作场景里面,做一些实际的工作。
第二点叫做尝试。
在大学里面应该制造属于学生的尝试文化和实验文化,芬兰政府都号召每一个人融入到实验文化中去,号召每一个人有了想法就应该尝试,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前期的规划上,如果尝试实验失败了,也就失败了,创新永远都是这样的,创新也就意味着要有失败的存在,从而在失败上建立起新的成功。
第三点叫作支持。
这一点是和老师紧密相连的,芬兰一直提倡一个概念,叫做领导力也是一种服务。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服务,老师的服务方式就是无条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成长发光。
老师在学校教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在学校教什么?”
你可能会回答:“数学。”
但芬兰教育家不会这么说,他会说:“教学生。”
如果你问:“教学生什么?”
他会告诉你,他教的是让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好人,有很好的生活和生活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可能会告诉学生数学方面的知识,而数学只是工具,他所教的是育人。
芬兰教育,老师不是不断的教教教,而是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去思考发问,老师来解答。
它不会按照教学大纲来教学,它的教育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是极具生活价值的教育。学校教的,正是学生想学的,也是生活中需要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到了16岁才开始有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学生不会为了考试的事情而发愁,能够真正的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
这不就是教育的本质吗?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老师不是教学机器,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我们需要摒弃一些死知识,要有课堂的领导力,要有教学领导力。
教学领导力,它有五个内容,提倡参与、提倡多元化、提倡化解冲突、提倡反思,提倡犯错。
老师都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犯错,并且让他们知道,在错误中学到了什么?
有些创新者说,在创新的过程中,你一定会犯错,但是你需要失败,你需要每一次失败比上一次摔得更漂亮。
改革没有捷径,教育得有耐心。
芬兰的综合教育曾成为世界第一,引起世人瞩目。
但是在三四十年前,芬兰的教育体系确实是既传统又平庸:国家对课程体系有较强的控制;课堂教育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形式单一;学校间也有“优劣”之分,这与我国的教育极其相似。
但现在芬兰教育成功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我们能学吗?
其实,芬兰教育之所以能这么成功,也是通过了漫长的教育改革。
在有一篇写关于芬兰教育的文章中提到:教改之路是漫长的,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的对教育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再思考。
这期间,主要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进行批判,提出“为了教育具备批判能力且能独立思考的公民”的新的办学理念,提倡多元化教学方法,相信学校和教师能找到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最佳教学方法。
第二阶段是20 世纪90 年代,改革强化地方政府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校际间及学校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创新活动。
第三阶段开始于21 世纪,改革的特点是提高教育体系和管理效率,最重要的改革包括全纳教育的推广。
在这样的教学改革环境中,学校没有特意地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帮助他们发现兴趣和特长,提高自我管理、做选择、实践、合作、自学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因为他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参加各种考试,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芬兰改革的道路说明:改革没有捷径,必须得有耐心。在这个对什么都期待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时代,教育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学校改革是一个复杂和缓慢的过程,急于求成,只能事倍功半。
我们不一定能把今天看到的芬兰教育的做法直接拿到我们学校应用,但我们应该学,也能学的,正是芬兰是怎么学习别国经验并为“我”所用的。
当然很多人会说,学习使用芬兰的教育,在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取决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背景。而且芬兰最大的优势在于人少、钱多,我们中国人比不了。
但是三四十年前,芬兰教育还可能不如我们,如果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可能我们需要的时间比他更加漫长而已。
我们也可以像芬兰一样,有了想法就应该大胆的尝试,不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规划上,而是应该大胆去改革。
假以时日,我们的教育既可保留最好的传统,又有效学习外国经验,同时制造中国的教育之梦。
中国教育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去努力,去奋斗,去奉献自己那一份微薄的力量,改革没有捷径,教育需要耐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