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是来青岛的第九个夏天了。对青岛夏天的潮热,已然早就习惯并且适应了。
35岁之前,没来过青岛。意识到自己竟然连青岛都没来过,是在面试时单位一把手问的时候。
“来过青岛吗?”
“没有”,回答的一点不含糊,一点也没不好意思,那时候,一直感觉青岛就是山东一个景色优美的城市,想来,什么时候都成。心理上,一点都不遥远,仿佛这座城市本该有自己的一寸驻足。
那时候,甚至不知道家乡到青岛的距离究竟是200公里还是500公里。那个时候,与青岛的距离是地图上的两个点和蜿蜒的400公里。
初来青岛,与它零距离。出租车师傅和行人满嘴海蛎子味道的话很难分辨是什么意思。如果碰巧遇到一个城阳或者即墨的当地土著,语言更如鸟语。感觉青岛话真难听。不但不好懂还特别绕口。即使遇到一个讲普通话的,也是ong,eng,ing不分,等人就是懂人的意思。初来青岛,满耳朵都是这种“嫚men er”的声音。
马路上公交车启动时发出的那种轰鸣,像刻进耳朵里一样,经久无法忘记。不知道是因为初来青岛,耳朵里空无还是心里空无,那种声音,熟悉的像别人呼喊自己的名字一般。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初来念着、记忆非常绕口,真正见到那片红绿和碧蓝才有体会。 那时候青岛真正有了些距离。
秋来了,冬天也不远了。季节之间是有距离的,家乡与青岛也是有距离的。
这座城,对谁是终点?对谁是过站?离它,究竟有多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