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可以交心的朋友们:你们的未来是怎样规划的?他们一部分人在读研,一部分人在工作,十个中有九个人会说先走走看看,只有一个正在创业的朋友给我描绘了他的“野心”。
初入职场,我们都会迷茫。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之后,才知道只有产生了社会价值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职场上有特别多的高手,有术业精专的专家,有擅长协调管理的管理者。如果排除一切其它的能力,单单比较他们最擅长的能力,优秀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无疑强过职场中80%做管理的人,优秀的专家的业务水平无疑也强过职场中80%的做业务的人,他们在同样的时间里上下班,领取的工资却有很大差别。
从投入来看,大部分管理者和只精专一个门类的人的差距特别大。及格的管理者需学习各个门类的知识,以利于针对社会资源缺失的补位。及格的精专者只需学一门,而后简化流程,完成职能内的要求。
认识到这一点,就明白能力越大,在很大概率上收入也越多。可即便知道,我们的成长依然坎坷。
一年的摸爬滚打,发现这些道理:在工作上,不要和钱过不去,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在生活上,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可以获取更多知识和见识。在交友上,先成为不麻烦别人的人,再成为对别人有帮助的人。在感情上,信任与鼓励是对我们所爱的人最好的珍惜。
去践行,就会得出一些更有用的结论。
1.工作:正向“影响”上司。
初入职场,领导的刁难就如家常便饭。身边总有一些人为了少挨骂而拖延,可过久地拖延会导致领导更加责难他们。一段时间过后被给予的项目减少,他们又开始抱怨领导不重视员工。换位思考后,容易发现拖延这个行为影响了领导对拖延者的认知,使他们认为拖延者需要被骂才开始行动。随着交付的拖延项目越来越多,领导的认知里也多了不信任。
假如我们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即使会被说教也虚心请教领导,问题会变得简单。更重要的是领导心里多了一个认知:既然新人努把力也会解决问题,我们也不必太过情绪化。
2.学习:付费就是捡便宜。
我统计了一下去年的花销,70%用在了 知识付费上。于是有人就问我:学习有用吗?你肯定学不完是吧?
2010年,谷歌图书搜索通过计算机算法统计出世界上的书籍总数量:1亿2千9百多万册。因此我肯定学不完,那么就只有去寻找自己需要读的知识。虽然不知道学习有没有用,但总结出一些规律:
一、重要思维方法总是被多角度反复提及,因此实际不用学那么多,同时这些方法也能被更深层次地掌握。
二、很多知识读过之后没有用,可当要用到曾经读过的这些知识时,它们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经常记笔记来整理学到的知识的习惯,再去考工作上的资格证书,发现学习能力大幅度增强。
3.交友:成为能够帮助别人的人。
大学毕业后,曾经尝试维持友谊关系而不停地麻烦某个人,结果被脾气好的朋友拉黑处理。之后才知道能用百度的事情最好不要去麻烦别人,自己需要更多的不能用百度简单解决的应用知识。
维持人际关系,可以选择成为这四种类型的人去帮助他人:知识代理人,联结者,外脑和朋友。
知识代理人指在某方面有特别突出能力的人,联结者指能链接各个行业大咖的人。外脑的职能就是帮助身边的朋友解决专业外的问题;朋友则在于主动,别人遇到什么难过的地方,把TA 拉出去说说话、吃顿饭也是极好的事情。限于初入职场的我们既缺技能也缺人脉,我们仍可以成为别人的外脑或者朋友。
4.感情:鼓励是最廉价而有效的举措
无论是你的TA还是亲人,他们要求得最多的是理解,最想要的是陪伴。在生活中,损友总比朋友多,亲人关系太熟而觉得鼓励没必要。可恰恰相反,越信任的人给的支持,其效力可能是陌生人的几百倍。
5.生活:聚焦目标“断舍离”
在新环境中,我们会感到焦虑。不是时间管理问题,也不是自己的心态不好。重新审视一下最近令自己烦恼的几件事情,发现焦虑更多来自完成不了的事情。
这时我们需要断绝自己多余的欲望,仔细思考这些目标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舍去多余的废物,让自己在寻找物品时不会被困扰太久;离开对物欲的迷恋,扔去无意义的纪念品。
得到这些感悟以后,从业第一年已经过去了,迷茫也依旧存在。
20年前,职业规划就像坐火车,一票到底;10年前,职业规划变成开汽车,开一段得停下来问问,再确定下一个目的地。现在,职业规划更像是游乐场,每过几年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被刷新。先入场玩好一个游戏,然后再通过学习该游戏的技巧尝试下一个游戏,这将会是更好的生存方式。
在这一年中,自己对杀时间的做法由不顾一切的享受变成了针对兴趣的积累,再回首一年的经历,的确是活在了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