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青一代对“振华851营养口服液”可能闻所未闻,当然就没有一点印象。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为中国民营保健品的开山鼻祖,最知名品牌的“振华851”,仿佛如神话般出现在中国大地。
尽管保健液体装在大玻璃里,味道有点化学药品的感觉,虽然价格不菲,一瓶上百元,要知道那时一般干部的工资每月才100多元,但在市场上还是刮起了抢购旋风。
据说除了身体保健以外,更主要的是能够防癌治癌。
仅仅是“振华851营养口服液”一个品种,年销售额竟然超过亿元。在30年前,1亿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现在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振华851营养口服液”的发明人是杨振华。网上介绍说杨振华是著名女科学家,曾执教于福建农业大学,任遗传学副教授、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先后被聘为中山大学教授和厦门大学研究员。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人民教师”奖章,1987年2月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0月获比利时国王授予“一级骑士”勋章。1988年5月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11月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实业家”称号。1996年11月被评为“福州市优秀民营企业家”。
而网上资料来看,杨振华更像是一个市场经济敏锐的现代企业家。杨振华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的科学家之一。为了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杨振华于1987年下海,在北京合作生产”851超级营养口服液”,1988年成立福州振华851生物工程研究开发总公司,成为中国大地上保健品行业的“领头羊”,1990年10月,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了“福州正大振华851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990年杨振华走出国门,在美国创办了美国比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美国奔腾药业有限公司,并在福州马尾保税区内按 GMP标准建成占地20亩的花园式工厂。1997年为了发展的需要,以杨振华教授为大股东的美国奔腾药业有限公司收购了正大集团的股份,并开始着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明确了851公司的发展方向以药业为主线,强调在新药产品开发上加大力度,并将公司正式更名为“福州振华851药业有限公司”。1998年,杨振华教授潜心十年研究,从“杨振华851口服液”中分离出一种能有效引起多种癌细胞自行凋亡,但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的小分子生物合成抗癌物质SBA,这一发现再一次轰动全世界,又经过近十年的药理研究和临床验证,终于在2008年5月SBA含量最高的851浓缩液“生命泉”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列入抗癌实验药物药典名录,成为美国正式的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替代药物全面进入临床实验,有望进一步升级为抗癌新药。
但令人纳闷的是查看杨振华所有介绍,没有半点与复旦大学有交集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女科学家光环的现代企业家,作为复旦大学教授的张冬生一方面佩服她敏锐的市场嗅觉,将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的高效率和强大能力,一方面对她过分的商业化行为颇有微词。
谈起李振华,张冬生总是有些激动:“1982年全国遗传学会在福州召开时,谈家桢院士和我都参加了此次盛会,福建农学院院长李来荣先生是谈先生的故友,会议期间,福建农学院有位教师杨振华,请李来荣院长推荐她到复旦大学遗传所进修学习。谈先生看到老朋友推荐,杨振华又上进好学,于是,就很高兴地答应了。1983年杨振华到复旦大学遗传所进修学习,在遗传所植物遗传研究室葛扣麟实验室工作。杨振华对我讲的‘植物体细胞遗传学’极感兴趣,经常听我为大学生讲的课,并时常来我的实验室讨论一些问题。就这样,她就成了我特别的编外学生,我对她特别看重,也进行了特别指导。”
杨振华是一个很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学者,从福建农学院来到上海大都市的名牌大学,既感到特别的兴奋,同时又有一种自卑感。
她生性比较敏感好强,在复旦大学遗传所学习一年多后,因为和葛扣麟实验室的老师意见不合,并与一位教授发生了激烈吵架。那位教授感觉非常气愤,就专门向所长谈家桢院士汇报了杨振华的情况。谈家桢本来看好杨振华,经常鼓励她的创造性研究,但听到她与老师争吵后,还是批评了她,认为学生一定要尊重老师,谦逊请教。
但杨振华天生倔强,不肯认输,觉得受到委屈,一气之下,停止学习,返回福建。
在福州呆了多日,杨振华慢慢地冷静下来,觉得学业未成,无颜见江东父老,又不敢回福建学校校,怕受到学校处罚,也不甘心这样落魄回府。于是又来到上海,在上海街头徘徊十几日,多次悄悄跑到复旦大学求张冬生教授收留她。
张冬生被她的精神所感动,觉得杨振华是一个很聪明,很刻苦,很时尚的青年女孩,就顶住压力,把她留在了自己的实验室继续进修学习。张冬生把她当成自己的得力助手,带着她一道搞植物体细胞实验研究工作,前后一年多时间。
杨振华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知性女弟子,非常感谢张教授的知遇之恩,对张冬生老师非常景仰,也非常亲切。她经常上张老师的家里,和张冬生的二女儿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并把她的家庭生活、事业追求等个人理想都讲给张老师和他的二女儿听。
起初,杨振华只是参加张冬生的实验工作,学习植物体细胞培养技术,学习植物体细胞遗传学内容,以便回校后能开设这门课程,对她回校后从讲师升任为副教授有帮助。
福建人天生就有生意头脑,杨振华在学习实验中就在想怎样将掌握的一些专业知识转化成产品,让它变成有价值的成果,造福人类,取得经济收入。
后来,杨振华在实验时又选择了福建的一些植物材料,利用张冬生实验室里良好的科研设备,开展科研工作,并想进行培养基的实验。但由于她过去很少参加实际科研工作,实验效果并不明显。她培养的实验材料不但长了霉菌,而且出现多种颜色的细菌菌落。
不明就里的杨振华非常欣喜,马上报告给张冬生:“张老师,您看,我实验出植物的新细胞团了。”
张冬生发现后告诉杨振华:“你高兴得太早了,这是霉菌。科学研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急功近利,想当然耳。”
对此,杨振华对张冬生老师更加钦佩,研究也更加刻苦,张冬生对这位漂亮的女弟子也更加刮目相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的大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心房。经历过一些波折后,杨振华心中有了一个宏伟蓝图,但她并没有向老师坦露心中的秘密。
复旦大学二年的学习实验很快就过去了,杨振华回到了福建农学院。不久就传出“杨振华851”口服液的神奇故事。
张冬生感到十分惊讶:“据宣传介绍:她在我实验室搞科研时,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中分离出一种有特异功能的细菌,其细菌培养液定名杨振华851,一时名扬全国。很快,她就成了暴发户,资产达1亿多,杨振华科研大楼在全国独占鳌头,十分豪华。”
1亿元,在80年代末的中国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般的财富。一个科学家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一下坐有1亿元的身价,在当时可谓是万众瞩目,报道如潮。
可树大招风。杨振华以前福建农学院的老师——一位微生物教授,向她提起了诉讼:杨振华分离出851菌种和他培养出的一个菌种相似,实际上是盗用了他的菌种,要求杨振华停止侵权,分享成果。
此时,财大气粗的杨振华专门请了私人律师进行辩护抗诉。律师告诉他,那位微生物教授证据充分,要取得成功,必须找到更加权威证据。
就这样,复旦大学的老师,对她关爱有加的张冬生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后来,张冬生教授仍抑制不住内疚的心情,激动地说:“我本来就对杨振华印象不错,当时我也不明真象,接见了她派来的律师,说明了杨振华在我的实验室工作时,她的植物细胞培养中出现过多种细菌菌落,她是在我的实验室内找到杨振华851菌种的。我是复旦大学生物系的教授,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认为比福建农学院的权威,我的口述成为她的一根救命稻草,她胜诉了。但在我为杨振华提供证明时,我向杨振华的律师说明,若是杨振华胜诉,她的851菌种是在我的实验室分享出来的,她的培养基是我提供的,实验材料放在我的实验室内培养,我参加了部分工作,我是她的科研成果的协作者,这一知识产权有我一份,两位律师在取证材料上写上了我的要求,最后由我签名取证材料拿走了。后来杨振华胜诉,我多次给杨振华写信,要求851应给我的一份知识产权,但杨振华始终不给我回信,事实证明杨振华辜负了我对她的期望。”
对于张冬生与杨振华的恩恩怨怨我们无法评判,但从网上查看所有有关杨振华的资料,几乎看不到她有在复旦大学学习和实验的片言只语,似乎她确实在有意回避着什么?如果张冬生确实做了虚假口供,对福建农学院那位微生物教授的伤害,也确实无法估量。还有因此延伸的方方面面社会后果。对于一个终生追求真理、科学的教授来说,遗恨也是永无尽期。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这或许就是社会的现实,就是真实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