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规则便是生死,有生必有死,无论你生前仰视或俯视这个世界死后都是归于沉寂,所以在这种想法下,我可以无视这个世界上的规则,自己的生命健康我都置之度外,那么还有什么规则能制约我呢?我高兴时就不管你是穿肠毒药还是刮骨钢刀,人生应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为什么要用未来的苦楚来舍弃今日的快乐?正是因为我对生的这个态度,我可以洒脱地活着。我不高兴时更不管你是工作中的领导还是社会中的上层,活着应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凭什么在这个环境中你是上层,我就应当受你的侮辱,接受这些潜规则,值得的话那就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不值得那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难道因为他是富二代你就需要去卑躬屈膝?由他肆意玩弄?难道他是领导你就需要去阿谀奉承?由他随意摆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这一刻我对活着的想法改变了,我想到了一群猴儿无忧无虑的在高山深涧中玩乐,最自然的生活在世间,这时一只老通臂猿说:谁能安然无恙的从帘洞中进出,我等称之为王,一只猴儿站了出来,从此利己便取代了自然,海外寻仙,龙宫夺宝都是在利己,哪怕他答应菩萨愿去护送也只是为了一个果位,直到他看到一个肉眼凡胎,身无长物的和尚所做所想,他也从利己阶段转化为道德阶段,他愿在路上照顾身边的人,愿在途中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在与和尚即将成功之际,猴儿身上的桀骜不驯以及种种缺点已然不见,和尚说:这段路途感谢你,这时已不是猴儿的他说:应当是我感谢你才对。这或许又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佛讲顿悟,道讲天人合一。或许这就是人这一生中必经的阶段,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从前想要活得像朱厚照那样,不做一个好君王,不做一个好儿子,不做一个好父亲,但做最好的自己,就这样自私的活着,但自私无论放在什么层面都是一个贬义词,所以现在我不敢想象是什么人才能在12岁就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或许这才是猴儿对龙王说的天生圣人。
现在而言我觉得生前生后名比生死更为重要也更为可怕,赵括长平之战留下了半数秦兵尸骨于荒野,使得白起攻下邯郸,消灭赵国的想法破灭。可史书上的记载却是赵括母亲的那句:王终谴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留下的却是: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由此可看史书就和村民的饭后谈资一样不可亲信。就如饭后一村村民围坐喝酒吹牛,一村民说:那小子七岁就偷看刘寡妇洗澡,你七岁还在撒尿和泥玩,所以人家现在有这样的地位不是偶然。另一村村民也在喝酒吹牛,一村民说:那混球七岁就偷看刘寡妇洗澡,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器?人活着还有更多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该想的是活着能给这个家庭社会带来什么,死了能给这个家庭社会留下什么,任你活着的时候倾国倾城,算你西去后尸身不腐留下的是什么?还不是一举尸体?好看一点的尸体?所以应当从现在能带来什么到死后能带来什么来活才能摆脱利己,到达下一个层面。
迈克尔.纽顿是一名著名的催眠师,他在进入了300名实验者的潜意识后问了相同的问题,人死后会去往哪里?那里是怎么样的?发现得出的答案几乎一摸一样,死后变成了灵魂,灵魂在一个地方会回顾今生种种,可以体会到每个场景下自己和别人的感受,体会过后要学习所欠缺的不足的地方,学习过后自行选择一个环境进入下一趟旅程,这和稻盛和夫先生的那句话不谋而合:我们降临俗世,经受各种风龙的冲击,尝尽人间的苦乐,或幸福或悲伤,一直呼吸停止之前,我们都不懈地,顽强地努力奋斗。这个人生的过程本身,就像磨练灵魂的砂纸,人们在磨练中提升心性,涵养精神,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我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