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画导图,三分深思量
今天要完成一项作业:画一张单元思维导图。因为在家里没有尺子等工具,只有黑色签字笔和红色绿色的彩笔。要画出一张图我原以为很快搞定,但其实耗费了一下午的时间。
首先看要作业要求,整整一张纸半天读不懂要求,梳理出最主要的信息三点,圈画出关键词,然后梳理单元要点,确定要画二个图,每个图需要的信息,每个信息的分条,每一条下面的子项目。等到真正画的时候,排列问题、间隔问题、对称问题、颜色问题、美化问题,等到最终看到这幅还不尽完美的图,有一种脱胎换骨的重生感觉。
做事要统筹规划、深思熟虑。我一向眼高手低,属于先开枪再瞄准那种,做事缺乏最初的周全,这样在实施过程中就要反复调整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工作的难度必然导致后续的补救。提醒自己:做事情要深思熟虑,统筹规划,全方位布局,做一点要想随后的三点到五点,树立以终为始的观念。
要深入其中忌浅尝辄止。一些简单的事情往往不屑一顾,不去尝试。提醒自己:要在事情上磨,做中学,不怕繁琐,稳下心,一步步去抵达。最近学会了说得相机、飞书、芦笋、机器人、录音、解锁了剪映的一些新技能,学会的那一刻非常开心,忘记了琢磨过程欲哭无泪的那种艰难,只剩下快乐和充实,千万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想法,要不断地攀登,享受真正站在山上那种快感,而不是“想”,要有行动力,想一百次,都不如真正攀爬一次的感觉来得妙。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
要目光长远忌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春天播种秋天才收获,哪有那么快就见到效益的事情呢,必然是三冬三夏的艰难耕耘和默默守望,期间定有汗水甚至泪水,不必在乎别人的目光,更不要去管别人的嘲笑,一步步慢慢往前走,要做长期主义者,和自己死磕,坚持远离多巴胺,亲近内啡肽,。
做犟龟,一路前行,不为所动。新网师初语里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不必说尽善尽美的刘老师,也不必说一心向学的氛围,但是刘兵、郭亚会、闫小会、孙婷婷、陈亚红、苗满红等老师每日一更就给我带来莫大的感动,刘老师曾表扬刘兵:请大家想想她的十二时辰是怎么过的?二个班级的语文课、班主任、还要承担很多教研任务,但是她坚持每天持续不断的输出,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
大咖如马增信老师,已经接近六十岁,每天读书写作,既做着写作的课程讲师,还参与语文组的学习,每次都认真写作业特别令人感动;王京芹等义工老师默默无闻,承担了很多事务,他们是背后的英雄,脚踏实地。
未来已来,我们能做什么
疫情之下,全球经济低迷,无数生命失去,无数人下岗,整个世界再也回不到三年前。未来发展何去何从?变数很多,真的无法预测。
与此相匹配的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厉害,机器人索菲亚能掌握62种语言;未来将更加节能,人们会用更少的资源去做更多的事情;周边的日本进入老龄化,大量工作由快70岁的老人来完成;未来要有很多工种会消失,未来会有很多行业会产生。
没有创造力没有想象力,是不能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大量高分低能的人将会被社会淘汰,如果我们还用不变的教育去直面未来的孩子,2030年,2040年,我们的孩子如何适应社会飞速的发展呢?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该给孩子什么呢?该如何培养学生未来最重要的素养呢?如何具有核心竞争力呢?
作为家长,我们能给孩子的是什么呢?深入思考一下,我们需要改变什么呢?
面向未来,我们家长必须升级自己的教育方式,让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孩子去直面并应对光怪陆离的世界巨变吧。家长们,我们需要做的是否还有很多很多呢!
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分析了300多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
结果发现,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1、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2、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3、创意和审美。
而有以下特征的工作,都在淘汰的边缘:1、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2、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手熟就行;3、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这些,引发我们什么思考呢?
看完,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