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看的《无缘社会》这本书?
大概是5年前吧,也是促使我回老家的缘由之一,记得当时看完此书,我脑门直冒汗。
从村上春树到渡边淳一的文字可以看出,日本是个孤独到变态的国家。
由于孤独的人太多导致“无缘社会”,电视台甚至拍摄一部纪录片来研究,书籍源自它的采访稿。
“无缘社会”指没有关联的、各不相干的社会的现状。
典型特征是:无血缘、无地缘和无社缘。
由于日本社会的“单身”“不婚”“少子”,导致传统的血缘亲属关系断裂。
这种状况并非日本社会独有,在现今的中国社会,随着8090后的陆续长大,血缘亲属关系也岌岌可危。
比如每逢过年,老一辈的人还心忧年节期间的“走亲戚”,而年轻一代喜欢宅到家里玩手机。
一个普通家庭,一家人各奔东西,长年间互不联系,亲属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淡薄。
中国俗语“一代亲,二代表”,随着独身子女长大后到陌生的城市工作,这种传统被割裂,进而“无血缘”。
当一个人离开故乡,与家乡的联系自然会变少。
双亲过世后,更加变的无家可回,故乡变成实际意义上的“他乡”,导致“无地缘”。
而雇佣状况的恶化使人作为一个个体变得更加孤立,“无社缘”。
打破“铁饭碗”后,公司不实行“终身雇佣制”,个人跳槽频繁,和公司、同事很难建立稳定的关系。
当你一点一点与家人、故乡和社会失去关联后,长此以往的结果之一就是“无缘死”。
前段时间有位杭州女白领,在加班后猝死在家,无人知晓,最终是同事破门发现。
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无缘社会人”,已经准备结婚了。
纪录片对“无缘社会人”的解释是:
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没有家乡可回;
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
死去,不为人知,连收尸者都没有,甚至无法知道他们是谁。
这么一算,我们大部分青年人已经算半个“无缘社会人”。
“无缘死”,成为对其死亡原因的一种新称呼,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无缘死者”。
而在无缘死中,单身者所占的比例很大。
“无缘死”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无人陪伴的人生终点,彻骨的孤独感,简化的送葬仪式,被抹去的人生痕迹。
都让人对于“无缘死”的惶恐超乎想象地蔓延。
节目播出之后,许多正值壮年的年轻人留言说,“我说不定也会无缘死的”。
年轻群体对无缘社会更为深切和复杂的体验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带着悲观的情绪。
在追求个人自由和“构建关联”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独自生活成为常态的今天,他们已经认识到,“无缘社会”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如果说日本走向无缘社会是因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国民价值观,那么一向强调“人情”的中国会走向无缘社会吗?
“空巢青年”的出现证明无缘社会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
这一相对于“空巢老人”衍生出的群体,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
独居生活并不总是积极有活力的,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
大部分人仍然认为婚姻和亲密的关系能够带来安全感,他们比单身者本人还要忧虑单身的状况,不理解的眼光和无限度的逼婚常常让单身者难堪。
单身女性面对的压力更复杂更庞大,她们的成就和形象因为单身而受到社会的贬低。
单身者还要应对独居生活的种种挑战,尤其是孤独感。
到了老年之后,年迈为独居者带来的问题更加充满悲情色彩。
空虚的退休生活,疾病和健康问题……
这些在人生其他阶段平凡的问题,在老年都会变成压倒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许多单身者来说,投入工作和个人爱好会固然令生活充满成就感,但当周围的人都结婚生子,单身者们难免会开始反思——
为什么自己没有找一个伴侣安定下来,而如果现在选择结婚,会不会过得更开心,老年生活会不会更有保障?
很遗憾,答案并不完全肯定。
但步入婚姻生活的确是有益处的。
一旦我们基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亲密关系。
良好的亲密关系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
尤其是在80岁之后,如果你依然感到自己有可以依赖的人,那么你就能拥有更健康的大脑和更幸福的生活。
当婚姻生活顺利的时候,伴侣之间那些微小但亲密的关系都是无价的,陪伴、交谈、分享都让人的情感有所依托,心理上得到安慰。
两个人的经济优势也远大于一个人,人们可以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对老年生活有更强的安全感。
79 岁的若山女士,一直坚持工作支撑全家,她忙于工作和照顾母亲,连结婚的机会都失去了。
她给自己买了一个戒指,说,“反正没有人会送给我戒指,所以我就自己买下来了。”
尽管是这样一个好强的女人,在年老的时候,也流露出了无法抑制的脆弱,担心自己就算死掉也没人知道。
一位40多岁的单身大叔,过去和父亲一起生活,可当他的父亲去世之后,前所未有的孤独让他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一位30岁的女性,每次吃饭时就会开直播,然后对着空空的桌椅,说一句“我开动了”,以排解寂寞。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当你和社会纽带断裂时,孤独感会让你品尝到绝望的滋味。
人正是处在各种联系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才能生存下去的。
要有需要自己的人,有需要自己的位置。
我曾经一直以为自己可以一个人活下去。
年轻时候的孤独总带着一些理想色彩,因为这种美丽的孤独唯有丰富而强大的内心才能享受。
未曾深刻体会过,甚至从未设想过,当人生走过了那个抛物线的顶点,慢慢步入苍老和死亡的时候,这种一个人生活的选择需要付出何种沉重的代价。
有一天,已经白发苍苍,每顿饭前说一句“我开动了”,然而餐桌对面从来只是摆好的空椅。
有一天,已经风烛残年,将工作时候积累的两大盒名片排列得整整齐齐,在死前,却找不到任何一个人可以说一声再见。
有一天,会在阴影下的黄昏止不住落泪,只因看到一对老夫妇在一起吹竖笛,那就是自己梦想的全部。
有一天,会将陌生人的随手赠物用心保存,时时擦拭,与自己生命轨道有一丁点交集的人,成了活于社会仅有的牵绊。
电视一直开着,房间的灯一直亮着,大概就是这样死的吧。
有些公众号讲述精致女性生活,让你觉得结婚生子很恐怖。
他们给你讲述35岁的女人走遍世界各地活得很精彩的故事。
他们告诉你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用来逐梦和体验未知。
但他们没有告诉你,结婚生子也可能会过上充实又幸福的生活;
他们更不会告诉你,你的父母正在不断老去。
你现在过得不顺心,父母可以给你兜底,但总有一天,你的父母年老体衰病倒时,你将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将父母送去养老院,还是你自己来照顾?
或许你收入很高,钱都不是问题。
但人活着是需要精神上的支撑的。
以上文字,是我为什么从一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和不婚丁克主义者,变成一个努力去寻找爱,积极相亲,不放过任何一个接触单身女性机会的原因。
是因为我真的害怕,当我的母亲在老去后,我的其他亲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后人照顾,而我只能独自一人生活,政府的养老金因为入不敷出,号召大家退休再就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