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读《红楼梦》一大好处,便是随便翻到哪儿就从哪儿看起,像已然熟稔的园子,从哪儿开始逛都可以。
这个章回我比较偏爱:宝、黛、钗的互动在这段文字中甚为平和自然,不带机心,特别是黛玉难得地放下戒备,与人交心,挺不容易的。
时间点上,他们仍未到谈婚论嫁之时,一切利害关系仍埋伏着,一切伤害还没有发生,因此称为“黄金时刻”亦不为过了。
想那千杆翠竹,平时也较少透入阳光,何况到了秋风秋雨的季节。雨夜里,知宝钗不能来,黛玉自己在灯下看书,忽有所感,提笔写下《代别离》一首,又名《秋窗风雨夕》。
偏也是同一个雨夜,宝玉却穿着蓑衣斗笠木屐来看她,也没聊什么事情,家常几句话,就够让她暖心了。然后去了。顺手给宝玉拿了个玻璃绣球灯,方便他雨里行走。
接着还是雨夜,来了一个宝钗那边的人,派来送燕窝和小食的。黛玉此时对老仆的招待和对话,有点令人意外,社交辞令如此娴熟,大方得体,甚得老仆之心,简直不像她平时的性格。
此时,一个懂得回应好友关心的黛玉,原也体察人情不离左右,并不是一味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她与周围的人的互动充满善意,平和喜悦,并不剑拔弩张。
小时候读这段里面的《代别离》一诗,半懂不懂的,粗略以“悲观”概括之就打发了,今天看来是不对的。
诗人对季节流转有自己的敏感,环境只是一种助力。秋风秋雨,固然带来哀愁气息,但“谁家秋院”、“何处秋窗”等语,却是从环境声色中推向更广阔的所在,仿佛悄听众生低语似的,不泥于一己之悲欢。是诗词,使黛玉的精神得到了开拓,也得到了慰籍。这算是女文青的幸运否?
雨夜,就寝前,宝玉的来访、宝钗遣人来访,确实是干扰了病人的休息。平时因多思多虑有失眠问题的,今夜更是如此,辗转反侧到四更天才模糊入睡。这也可能是黛玉平时患病时很普通的一个夜晚吧。
……后面噩梦般的经历,在路上埋伏着等她呢。此刻的平安、平和,就算是难得的了。估计园子里取暖的设施不足,她房里必是偏阴冷的,裹紧了被子仍很难感觉到暖意。然而,相比于后面的“风刀霜剑严相迫”,今夜至少是可以安静地失眠的。
小时候没读懂,或是读了轻轻放过的那些部分,年时渐长后,读来有了不同感受。对黛玉这个人物,才有了真正的理解之同情。她从小就熟悉了离别的感觉:弟弟夭亡,母亲病逝,父亲病逝,远别故土,孑然一身寄居于外祖母家中,偏又体弱多病。怎么能怪她“发司马牛之叹”?手足之情,离她实在太远,她的性格又不适合闺蜜式交往,剩下的实在只有“慎独”,而已。
那样一个平凡的雨夜,也一去不复返了。人生中静美的片段,就是这么短,这么珍贵。
秋花秋草(图by水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