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结束了,想唠唠前天放学时我和孩子与她的班主任聊完天后的感受。
发自内心地讲,孩子现在的老师很不错。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对比。
小学时我们上的是本地公立里数一数二的学校,当时选择的初衷是奔着“素质教育”去的,像所有家长一样,那时候的期待就是希望孩子能有个相对快乐的童年。但是,说实话,六年下来,这样的学习感受我自认为两只巴掌就能数过来了。首先,留不留作业,留多少作业真的是分老师;其次,很快就迎来了“教改”,孩子在大环境影响下也一个字都不愿意多写。罢了,那就把老师留的作业认真完成吧。没想到班里竟然有个别家长,只要老师布置作业就去告,所以,那时候的作业真的是无法言说。所谓的“素质教育”也无非就是学校里成天搞各种活动,还得是班级竞争性的那种活动。我们的班主任是个老教师,而且是个要拿成绩的人,所以,各种活动下来,娃娃们在学校确实充沛,但学习算是没影儿了。同时,我比较头疼的还有和老师的关系维护。这个话题就不多说了,因为具体表现就是活没少干(家委会跑腿),但老师也是不冷不热那种(因为她的性格非常强势,平日里也很吝啬夸奖,处下来感觉很难走心)。
初中私立学校,学费不低。在全面摇号之前,算是本地一流的中学了。随着环境的变化,听说也流失了不少好老师,但整体看还是不错的。去之前考虑的是离家近,而且相对来说经验成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中考的大淘汰来临之前还能争取一把。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不想再去维护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了。
我们现在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大概三十多岁,给我第一眼的感觉很有活力,通过快一年的相处,孩子们私下里喊她的昵称(名字最后一字的叠称),可见还是喜爱的。而我也从和老师的几次沟通中感到初中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任岗的优势,从而欣慰也感恩。
老师平时给娃们创造了不少机会,比如把自己往届的毕业生(如今散落在国内或国外知名高校)喊来班里跟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也尽力举办一些实践性的、非学科类的团队活动等,从我自身的观察看,非常有利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的身心成长。但是,学习的压力是在所难免的,我经常说的那句话是,假如不花精力都能学得出类拔萃,也太对不起那些用功学习的孩子了(当然,天才除外)。
青春期的躁动如期而至,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劫难。真的,不知道是从哪天开始的,曾经那些温柔的眼神和话语开始消失殆尽,慢慢只剩下相互的嫌弃或是缄口不语。
苦恼,于是找班主任聊。
老师说,叛逆期来得早其实也是好事情,如果初三才来,你更接受不了。
不得不说,听了后,我还真得感谢孩子的青春期早早来了。
但是,该受的还得自己受。比如她的各种无所谓,不耐烦,还有……做事情差不多就可以的态度。
我继续找老师寻方法,真的就无视吗?
说来说去,老师最后说,给她点时间吧,和谐更重要。言下之意,除了宽慰,还是让我放下。职场这么多年,风风火火的我,凡事认真的我,如今真的不得不改。
废话这么多,回到正题,考完后和老师的聊天感受。因为孩子也在,她聊得很中肯,我们都不提成绩,不说排名,只谈她怎么想,会不会因为某某点而有触动?会不会因为有些已经发生却不满意的事情产生想要把它做好的念头。
期间问孩子:你懂我们的意思吗?
娃说了一句话后,我突然懂了,理解了。
她尴尬笑说:懂,也不太懂。
那一瞬间,我的鼻子有点酸。原来她只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徘徊,可能在她眼里和心里,很多时刻的妈妈是个疯子吧。一直口口声声爱护她,尊重她的我,不过是给自己招来幌子,达到自我麻痹的假象而已。
我和班主任相视而笑,她说,你们快回家吧,我也要回家陪孩子了。
这话的含义,在我看来,不是急于结束话题,而是再次提醒我,陪伴孩子,好好生活,才是更重要的主题。
昨晚,女儿睡前问我数学应该怎么办才能把过去的坑都填了。我的矛盾体上线,一边欣慰,一边又有点小小的难过情绪……
这一关,注定还得破皮流血,不过,既然你想到了,那我们就一起再努努力。
就这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