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看到一些想把事所清楚的论文。一样的手法“观点加例证”、“典故加解释”,事情有的说明白了,却缺乏可读性,也少了感染力,如同嚼蜡,把一篇难啃的问题,用“学术”、“专业”的词汇,长篇幅的给你献上,愿读者以毅力坚持啃完。
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杂文,将短论减负、减负再减负,让文章轻些、亲些,只大题小作,杜绝大题大作或小题大作;只深入浅出,绝不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或是浅入深出。而后侃侃而谈,文笔需干净畅快。
鲁迅先生认为好的杂文要会“取类型”,即摄取其精神特质。用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就是“杂文需用漫画式的手法简笔勾勒”,把道理融入可感的形象之中。例如鲁迅先生把马克思“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一句道理化作形象的句子:“一首诗就吓不倒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幽默的火花瞬间让嚼蜡感的道理有了生机,这是用文学的视野来看世界,异曲同工,却让文章有了可读性、有了灵魂,有了让普通老百姓读懂它的机会。
在杂文里,幽默的属性让它格外高级,是文章有了美感享受,让读者晓以大义、动以至情的同时,给予了读者一直文学艺术的馈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