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 阿简r | 来源:发表于2019-11-15 09:04 被阅读0次

     

    三毛/Echo

        这四天来,课程虽是多了些,但是全然顾不上了。除了少数躲不掉必须完成的作业之外,一些在时间上有一定弹度的事项都被我暂时性地抛到了脑后,课余一有点时间便将目光粘在手机屏幕上看《撒哈拉的故事》。此外,一些索然无味的课程也被我一心两用地用来读它。(实际上,也并没有多少很有吸引力的课,除Lily课上忙着记笔记和Jay课上忙着阅读他发下来的英语文学作品之外,其他课上我都只是一具人在而心不一定在的空壳。)

        正如平日在其他事情上所暴露出来的急性子,于阅读一事上,我也难改本性。常常一本书捧在手里,只要看到了兴头上,不一口气读完,绝不会轻易罢休。整个魂魄被书中的世界吸走了似的,不在其中游历完一遍,归不了位。

        虽则时常自我劝慰“阅读是一件一辈子的事情,急不得,得慢慢来”,但往往实际操作起来,什么理论,什么道理,都听不进去了,一心只想着肆意地看完手中的书,仿佛明天便是生命的尽头,若不抓紧看完,即便走在黄泉路上也不会甘心。这般看书,自是看得畅快淋漓了,却有一个极大的弊病——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过,“将死之人”也顾不上这些了,能尽可能地多抓住几根稻草,总也能多上几分安慰。

        昨日下午,毛概课上,气质颇佳的李征老师讲毛泽东思想时,给我们放了清华大学某老师的网上视频课。里边提到毛泽东的思想不仅蕴含在他的政治论著里,更是表现在他的诗词里。本以为他会举《沁园春·长沙》做例子,毕竟在这首词里边,一代领袖的开阔胸襟与不凡抱负还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的。

        不想,他举的是《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同时还贴出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当时感兴趣地低声跟着念,念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整个人呆住了。

        初中语文课本上便有这两首,但我当时并不觉得毛作好,反倒更爱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对“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的全部理解与想象一直停滞在一种孤立的解读中——春光烂漫,百花盛开之际,一位面容娇俏的少女与友人在花丛中嬉笑打闹,玲玲动听的笑声在山野中传出很远,给明媚的春景又添上了几分活泼与热闹。

        昨儿那么对比着一看,竟是颠覆了自己从前的理解,醍醐灌顶一般的畅快。这“笑”原来并不是少女娇俏可爱的笑,而是一代开山者率众披荆斩棘、历经千辛万苦取得成效之后又深藏功与名的欣慰、感慨、释然的笑。这笑容的背后,又该是怎样的担当,怎样的气度,怎样的胸襟呐!

        如此看来,虽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传达的坚持己心、不为流俗所污的信念仍不失其勉励作用,但毛“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流露出来的开阔心境、不凡气度、与民同生死共患难的担当以及功成身退的洒脱委实是陆词远远不及的。这种理解上的豁然开朗,确实有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中所描述的那般令人满心激动、三月不知肉味。

        但这种大彻大悟,或是由于现实经历的不到位,或是出于机缘的缺席,是短时间内的刻苦钻研所给不了,也急不来的东西。所以,囫囵吞枣也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好歹是吃下去了,消不消化,能不能完全吸收,反倒是一件不由己控的容易事了,静待时机就好。

        嘿嘿,不知不觉间扯远了,话题再回到这本书的内容上来吧。书如其名,讲述的都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所遇之人、事、景,有她与荷西在沙漠中结婚的繁琐过程以及婚后日常,撒哈拉威人的婚俗、宗教信仰、落后之状,也有大漠的荒凉与壮美。

        追随她手中的笔,我来了一次短期的沙漠之旅,当然,是精神上的。她在沙漠生活时生发的所有情绪,我作为旁观者,也陪她历了一次,就好似陪伴着身旁的好友一般。

        书中收录的篇目还比较多,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中,我最喜欢《沙巴军曹》、《哑奴》和《哭泣的骆驼》。军曹沙巴的死,哑奴的乐观与坚忍,以及巴西里与沙伊达这对恋人对大家与小家的取舍,都使我十分感动。

        他们,的确与我素不相识,以后也绝不会有认识彼此的机会,但通过这种方式,我与他们建立起的联系并没有因为互不相识而停留在泛泛之交的层面。也许有一天,我会淡忘了他们的名字,淡忘了他们的故事,甚至淡忘了他们带给我的感动。但,他们所给予我的影响,是深入骨髓、难以抹掉的。

        即便很多人怀疑书籍的作用,我仍相信,任何一本书,只要是曾用心读过的,都不会因为我们对于细节的遗忘,而失去其极大的影响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力。至于影响的好坏,除书籍内容与思想的质量所占的分量之外,更在于我们读它的目的与解读的角度。

        尽管“三毛热”曾被人冠以“庸俗”一词,我并不为我喜欢三毛而羞耻,更不因此否定在我这个读者眼中,三毛笔下那一个或一群人的故事所具备的独特价值。

        通过那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了巨大冲撞的同时,也在少数人极正三观的感动下,一点点地更新着看自己、看周围世界的角度,不断修正着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从而明晰了未来的方向,感受到了彼岸的真实存在。

        此外,对于内心的孤独感,我也不再恐慌。有了书中那如星星一般多的与自己遥相呼应的灵魂,很难再觉得现实世界中知心好友无俩的凋敝之景有多么凄凉。月亮并不孤独,她有整个宇宙相伴,也与整个宇宙同在。

        遇见,多么美好的遇见。我与青涩时期的三毛,性格上存在太多的相似。我懂她的过去,也被成熟的她所吸引、感动和鼓舞。我想,我会如三毛一般,选择用半生去流浪,去经历和成长,归来时,沧桑与疲惫的外表下却怀揣一颗柔软而丰富的心。

        三毛,霞客,这些人并不因在尘世的陨落而暗淡了光芒。通过他们的书籍和事迹,我承载了一份他们的生命力。余生,我会带着这份生命力继续前行,写下另一个故事。 

        那,是我的故事,也是他们的故事。

                                    写于一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撒哈拉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dj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