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有不少时间,都是在QQ群中度过。最早进群聊天,是在本地的文学群中,群中都是本地的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的理解大多也停留在爱好者这个层面,大家有一搭没一搭聊着,是个打发时间的不错场所。
群中恰有位前辈,也是教语文的,偶然一次被他拉进一个语文群。初入群中,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本来,视野局限于本地,可语文群中,天南海北的人都有,还不乏如雷贯耳的名师。在群中摸爬滚打了两年,视野大大延展,接触了不少新知识、新思想。
但与此同时,也显出自己见识鲰浅,腹中空空。刘姥姥会两句顺口溜根本无法参与王公贵族们吟诗作对,有时硬显摆自己,徒增笑耳。
为了全面提升自己,各种买书学习,一顿如饥似渴的恶补之后,渐渐地可以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围绕着语文学习,前前后后加了几十个群,群混得多了,也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现象。
名师们热衷建群,一方面显示自己的号召力,另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发声场合。于是QQ上山头林立,彩旗招展。这边写着“核心素养”,那边拉着“备课探讨”,山顶“学术研究”红旗不倒,山底“作文教学”迎风飘扬。即便是作文教学,也分门别舵,有人侧重模式建构,有人热衷思维导图,还有人扯起文化大旗号令天下。
帮派多了,弊端也出现了——人手不够!
长年在QQ上的也就那些人,所以各群拉开抢人大战。于是就出现个有趣现象,规模2000人的大群比比皆是,但仔细看,各群的成员也都差不多,一套人马,几十块牌子,成员同质化严重。
人多的地方,麻烦就多。钱钟书说过鸡鸭多的地方粪多,女人多的地方话多。在群中,虽然男人多,但争吵比比皆是,甚至反目成仇,冤家路窄。有时在一个群讨论完,到别的群接着再战,个人恩怨取代了学术探讨,时间徒耗。
起初,我也爱参与各种论辩,决不能在势力上占下风,后来,才明白了一个道理:争论如果以说服人为目的,那么仗未打便输了。
看了谢小庆老师的《审辩式思维》一书,对论辩有了比较清醒认识。
审辩式思维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
其一,凭证据讲话;
其二,合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其三,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
其四,对自身的反省,和与此相关联的对异见的包容。
其五,对一个命题适用范围有深度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对人要宽容、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顾客是上帝、有志者事竟成……这些命题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六,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面对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