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世纪到底有无“童年”?
乍一看这个问题,我很诧异,童年不是客观存在的吗?中世纪怎么会没有童年?不过,认真读过尼尔·波兹曼的论述,才发现,他在书中提出的“中世纪没有童年”的观点中的“童年”,指的是“童年”的概念。
他认为,“童年”是伴随印刷机的出现,文字媒介的普遍使用产生的,而以口头媒介为主要交流方式的中世纪,则没有“童年”。
尼尔·波兹曼并不是“中世纪无童年”的首创者。在他之前,法国儿童发展史研究学者菲利普·阿里耶斯(Philippe Ariès)在其著作《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中就提出,“中世纪无儿童”。这个“儿童”,便包含了“儿童”以及“童年”的观念。
而阿里耶斯之所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则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中世纪生活环境艰辛,孩子极易“夭折”,父母也不会过分悲伤。
其次,中世纪没有明确的“家庭”观,房屋并不舒适,也不私密;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孩子断奶之后,父母就送去其他人家做侍从、学规矩。
而会说话,会走路后的儿童,立即会被当成“小大人”对待,他们穿着和成人一样的衣服,与成人一起做游戏(包括赌博)、讲脏话,在“劳动”和“工作”的过程中成长,除了暂时不会做爱,在其他方面几乎与成人没有区别。
如果这些描述都为真,那么从这些状况的描述中则可看出,中世纪的社会并没有认识到儿童应有的社会地位,也不注重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孩子会走路、会讲话起,就得像成人一样承担生活的负担,如此艰辛的“童年”与现代人眼中“儿童天真、无辜、弱小,需要受到精心的呵护与完善的教育”的观念完全不同。
因此,从现代的“童年”观念来看,“中世纪无童年”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讲通的。
2、北宋活字印刷术PK古登堡印刷机
印刷机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体系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年概念体系。我国早在北宋年间(公元11世纪)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400多年后,古登堡在欧洲发明了印刷术。
但是,为何在世界史上,古登堡的印刷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似乎要比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大一些呢?
尼尔·波兹曼在书中正好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字体系。
德语为字母体系,单词由有限的字母构成,这些字母通过各种组合构成海量的单词,这些单词又通过多彩组合构成交流使用的句子。
而我国古代的文字体系则是“象形体系”,其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第二,汉字的数量繁多。到底有多少汉字?不得而知。汉字的繁多导致的结果是,搞活字印刷的时候工作量依然繁重。
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比如说,在没有旧胶泥的情况下,要印一本书,这本书除去重字外,共有5万字,那么,印刷工人就要先提前刻印5万个字模,然后按照顺序排列好,再进行印刷。相对的,假如古登堡当时要印刷一本5万字的德文书,他只要先制作好几十个字母模子,就可以浇筑进行活字印刷。
这一点,罗树宝在《关于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几个问题的探讨》中也有类似的解释:活字印刷术对于西方拼音文字来说,更具优越性,因为只要制作50多个字模,就可以浇筑活字进行印刷。对于有近万个汉字的中文来说,使用活字的早期投资是十分巨大的。这是中国活字总是推广很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尼尔·波兹曼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们(中国)没有一个字母体系的书写方式,因此,他们的‘魔鬼’又回去睡觉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洛克PK卢梭,儿童到底是书还是花?
洛克和卢梭关于儿童的看法以及儿童应该如何培养方式完全不同。
洛克说,童年是一本有待完善的书,需要教育来书写。卢梭说,童年是一朵自生能力很强的花,需要减少外界对其的干预,让其自由成长。
通俗讲,洛克的意思是说,儿童是未成形的人,不分善恶和是非,因此需要接受文明的改造。而卢梭则认为,儿童身上有很多美德,所谓的文明教育会破坏童年的美德,因此要减少教育对儿童的不利影响,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让其美德得以长存。
从二者关于儿童的看法的争论中,我看出了一丝关于“性本善or性本恶”的争议。关于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直以来各界也是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而洛克和卢梭也只是看到了儿童的不同侧面而已。儿童的好奇心,天真在忧心忡忡的成人眼中是难能可贵的优点,卢梭希望儿童能长久的保存这些品质,不要被条条框框的教育给摧毁。而洛克则看到了童年在心智尚未成熟时的无知,不知善恶,不明是非,所以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合理的引导去规避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虽然二者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这提醒我们,一定要全面的看待问题。
要看到月亮的另一面哦BTW,最后简单谈下我看完这本书后的两大直观感受。
1、不要被技术制约。技术确实会创造美好生活,但是它们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副作用。如果你没有理性的头脑和清晰的认知,很容易就会被技术制约,生活在一个你以为的美丽新世界里。
2、养孩子真的是件需要劳心劳力真诚付出的事,没有为孩子负责到底的决心和教育培养孩子的足够能力,千万要谨慎生育,否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注: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1914—1984):法国中世纪史、社会史名家,以对儿童史、家庭史和死亡观念史的研究享誉于世。除了《儿童的世纪》外,其代表作还有《私人生活史》。
参考资料: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227864.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12/08/11507367_605801998.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31/13/8004292_546796149.s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