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跳蚤跳起的高度,能超过其身高的一百倍以上。于是科学家就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跳蚤碰到玻璃罩弹了回来。如此连续多次以后,跳蚤每次跳跃都保持在罩顶以下的高度。这时科学家把罩子拿开,让跳蚤跳,这只跳蚤最后只能跳到玻璃罩的高度,甚至不想跳,变成爬蚤了。
这个实验却告诉我们:人生一样被某种无形的意识观念限制着,并深刻进自己的潜意识,从而导致自己的人生无法跳出本来应有的高度。而这个像跳蚤一样的罩就是潜意识刻头脑的思维定势。
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的潜力。而这个潜力,说不定能够更好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人生。
比如,有些人觉得性格内向,口才笨拙,反应迟钝,一辈子也就那样子了,想改变也改变不了,这不是给自己设限,画一个狭小的圈子让自己待着吗?如果一开始就判了自己死刑,那么漫长的人生还怎么活出精彩呢?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被思维定势影响到。这个世界充满或然性的,你的人生肯定也能这样。
为了说明思维定势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谈谈心理学领域关于信念的“事实性信念和价值性信念”
我们怎么活在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脑海中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你对这个世界是什么的信念,你就会如何对待这个世界。
事实性信念就是平时我们感受的客观世界,是一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况,就像日从东边出,从西边落一样等,是客观存在且无法改变。
价值性信念就是人的价值观的反映,是人的经历对客观世界的意志主观认知的反映。就像天气下雨一样,有人认为空气会因为雨水的洗涤更加清新,而有人会认为下雨会让空气雾蒙蒙看不清方向容易出车祸,这些都是价值性信对人产生的差异。
要想更好地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就要分清你所持的信念是事实性信念,还是价值性信念。
信念也有程度之分。有的信念我们会坚定不移地相信,如人总会死;有些信念我们相信的程度会降低一些,如终有一天,世界末日会到来;更有些信念我们只会适度地相信,如在路上驾驶汽车会发生交通意外。
很多时候我们与人争辩,就是因为各自所持的信念不同。即便是“人必然会死”这个事实性信念,万一有一个人好像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那样,生存了一万多年,而且还会继续生存下去,那么这个人所共知的信念就被立刻推翻。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见到过这样一个人,我们就会坚持“人必然会死”这个事实性信念;但如果你见过,想必你对这个信念就不再坚定不移地认同了吧,只会降低信念的相信程度,就变成“人也许会死”了。
正如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物理学家认为石棉这种东西不会导电,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后来实验结果显示,当冷却至零摄氏度的时候,所有物质包括石棉都会导电。这是“事实性信念”到“价值性信念”的转变。
明白这一点,想一想你对自己所秉持的信念,到底是什么?
“我不行”,“我做不了”,“我没有能力”,“我没用”诸如此类的这些信念,到底是事实性信念,还是价值性信念?我相信大多数都只是价值性信念而已。
既然信念的程度有高度之分,坚定不移的事实性信念也有可能变成价值性信念,那为什么你就这么确定“你不行”“你做不来”“你没有能力”“你没用”呢?
你之所以秉持这样的价值性信念,原因就是你所运用的语言模式,把你塑造这个样子。所以改变这个思维定势,就要从你的语言模式着手。
语言模式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一套语言模式。
男人与女人都有其性别特征的语言模式,男人说话用词用语相对粗旷一些,女人说话用词用语相对温婉一些。而细分到每个个体,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模式更是尽然不同。
语言跟思维是联通的。有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反映,你有什么样的思维,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说话。然而神经语言学同样表明,我们的语言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
也就是说,语言既然反映我们的心理体验,也能塑造我们的心理体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他们的语言模式是怎样的呢?
那个著名的鸡汤故事,看到半杯水,乐观的人会兴奋地说:“居然还剩下半杯水!”而悲观的人则会失落地说:“只剩下半杯水而已!”
看出区别了吗?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的价值性信念是不一样的,所使用的语言模式也不会一样。前者关注的是好的一面,心理体验是愉悦的;后者永远关注的不好的一面,心理体验是伤感的。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无限度地变成乐观,毕竟适度的悲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远离危险。过分乐观的人,如果大雾弥漫也敢在高速公路开快车,我只能祈求菩萨可以打救一下他。但正如任何时候都不能过犹不及一样,过分悲观,甚至一天到晚都是悲观,只会让自己陷入到无尽的负面情绪当中,无法积极面对生活。
当然,很多人平时生活当中未必是一个悲观的人,但他所使用的语言模式,等同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消极的框架里面,变成好像实验后的跳蚤那样,无法跳出本来的人生高度。
明明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一份工作,却总是不断在心里给予自己负面暗示,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好,久而久之,自己就真的变成我不行我不能我不好的人,从而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有些性格内向的人,不敢与人接触、聊天,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即可。可是他们却自我限制,经常跟自己说,我是内向,我自卑,我没能力,到头来连第一步也未能踏出,就困在原地,最后真的什么也做不到,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受制于别人的评价,就是受制于自己的评价。正如很多人被别人评价成能力有限,但真的是这样吗?这只是别人的“价值性信念”,并非“事实性信念”。如果别人认为是事实,那为什么你自己也认为是事实呢?
想一想这个世界有多少人的评价是被别人认定是事实性信念,最后是靠调整自己的价值性信念,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改变人生的?
人在接受别人评价之前,首先要做到客观的自我评价。所谓“客观自我评价”,就是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做什么会得心应手,做什么会比较吃力。然而这并不代表,你什么都做不来,什么都没能力做。
也就是说,有些事情你不会做,仅仅是因为你的兴趣和心思不在那个地方,并不是你完全没有能力做到。好比我不会弹吉他,是因为我对吉他没兴趣,也不想学,但如果我有兴趣有时间坚持去学习,我一样可以把吉他学会,然后考级。
然而很多人,把自己没有花心思花时间去学的事,看作是自己没有能力没有本事做到,连努力去试一下都没有,就一开始用各种消极的语言否认自己,从心理上限制自己,把价值性信念当成是事实性信念,以此来逃避行动,这还能怨天怨地吗?这除了怨怼你自己,谁也不能怨。
所以很多人口才不好,不会社交,不是因为他们内向自卑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没有能力改变,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开始行动改变而已。内向自卑的人,变成一个充满魅力的外向积极的社交高手,也大有人在。
这就是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模式,塑造出他们这种心理体验的最大原因。那到底要怎么改变呢?
改变语言模式,从而改变价值性信念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模式,但这其实可以改变的。
例如我们看到天气预告说下午会下雨,假如我们这样评价这件事:本来天气好好的,没想到居然还是要下雨了。这是消极的信念了。
想要把这句话变成积极的信念,这时我们就要转换句式,这样说:尽管下午还是要下雨,但目前来说天气还是好好的,不错!
这可不是简单的句式转换,只要大凡遇到一些觉得不好的事,坚持句式转换的练习,慢慢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你的心态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失恋了,你一般会说“没人爱了”“被抛弃了”之类的话语;但转换句式,就要说“终于恢复自由的单身”,“终于又有机会认识一个更好更帅更漂亮的对象了”等等。
注意,这不是自我麻痹!因为你转换句式后的信念,事实确实有可能会如此!难道你敢断定,你下一个恋爱对象不会比现在这个更好吗?如果不是,是什么因素支撑你这个所谓的“事实性信念”呢?不记得信念有程度之分吗?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如此坚定不移地相信下一个恋爱对象会更差呢?
同理,天气报告说下午会下雨,但现在来说天气确实很好啊,难道你要否认吗?转换句式,不是让你自己给自己灌鸡汤,而是让你把注意力放在更为正面的事实上。
这个事实,你管它或不管它,它也在那里!既然如此,为什么你偏偏要关注那些不好的信念呢?
我们的语言模式,无论怎么转换,对于既定事实是改变不了的,但却可以影响我们的心理。一旦我们以一个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生活也会随之变得更好。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与人相处也好,还是对于自己的评价也好,把一些消极,损害到他人情感的语言模式,转变成积极、乐观、豁达的语言模式,于人于己都是一件非常受欢迎的事情。
因为当你的思维定势完全摒除后,你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过于限制自己,你就不会是一个过分固执的人,对于我们学习,工作,谈恋爱,甚至是做其他事,我们人生所获得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更加广阔。
从现在开始转变你的语言模式吧!比如,把“因为我内向,所以无法与人更好的交流”,转换成“尽管我内向,但我可以学习怎么与人更好的交流”,等等类似的话用积极的方式进行表达,记得,时时刻刻都要有意识地刻意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