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简书分享了一篇与我父亲正面沟通的故事,主题是《成年人 Ι 别把必要的沟通当成多余的解释》。
父与子,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的一个结。都说解铃还须系铃人,通过去年一年的时间,我对个人成长的深度思考,现在终于打开了。
那这个结是什么?
公众号同名:李太拽01. 家庭聚会以前的争锋相对
由于我和我父亲他们住的地方相隔有6公里左右,虽然休息也没有每天过去,所以我吃饭还是和平时上班一样,在外边吃。
前两天去得比较频繁,中间几天和几位多年不见的老友相聚,因此没有去父亲那边。
上前天父亲来消息说到:
“yq明天你要过来吃中午饭嘛,这两天我生(生日)。”
当时发的语音没听清楚,我以为是明天,就立即回答表示要过去。
那边的屋子不算太小,但是堆积物品太多,几个人坐在里面吃饭都显得拥挤。然后每次饭后,他习惯出门走走,并反复问我要不要出去玩。
多数时候,在我没出去之前他也不会出门,我想定是因为我弟,可能他担心我和他斗嘴。担心的原因之一还有其它,那是关于我弟一年多未出门的事,在此不多赘述。
昨天也是那样,反复追问我要不要出去走走,我顿时心里的话就差点抖了出来:“吃了就撵人”。
瞬间我又把那句话憋了回去,但心里一直不舒服。
我背着电脑和一本书,在附近找咖啡馆、书店以及合适的奶茶店。到目的地骑车半个小时却发现那家咖啡馆没有座位,然后又继续找。
又是半个小时过去了,发现周边也没适合我放电脑的环境,于是又骑车去找。
反反复复,终于找到一处写字楼里面的咖啡茶馆,已经离出发有3个多小时了。
在这3个多小时里,进书店不让带包,电脑及键盘啥的又多,我就没进去。要么地方太小,要么没法充电,加上之前的事,心里一直感觉憋屈。
直到在最后这家咖啡茶馆打开电脑,心里才平复了过来,这家店人不多,在我前面也有一位女子在用着电脑。
虽然这3小时体现了自己内心极度狭隘的事实,但起码有两点我是很清楚的。
第一个兄弟的事,这一年多,他的状态完全像个病人。我说的是事实,想到这里也会好一些,他和我爸之间的一些隔阂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磨。
第二个是自己,尽管这次自己的憋屈感与之前有相似之处,但终是避免了与他针锋相对的事实。
是的,就是针锋相对。
除去小时候的十年,甚至是出社会之前的时光也不算。但后来与他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就可以用针锋相对来形容。
到现在也有十年的时间,十年的针锋相对,一年比一年严重。特别是从我创业开始,到失败再到现在,也就是最近这三年,越演越烈。
而最近这一年的时间,由于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原因,我和他针锋相对的态度也发展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还记得吗02. 时常与自我对话
满一年的相处之际,我开始不断的与自我进行对话。我不断的追问自己:在这一年我阅读过的那些书籍当中,我学到过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实践过什么?
我开始不断的解剖自己,我发现自己所有的情绪都来自于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而不好的情绪多半来自于听到父亲的语言、看到父亲的动作时,因而臆测那些特别是他语言背后的苛责态度。
我发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是不恰当的,甚至完全是悖论。
因为像我父亲这样的老一辈的人,他们并不知什么本性难移的问题,而且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责怪他们,因为一责怪,那就是我们做子女的错了。
我发现“不解释”这三个字早已在网上被用烂了,它又不仅是烂了这么简单,更是直接或间接的毒害了许多家庭。
我也发现,不少人像我一样,慢慢的不对任何人做任何解释。这并不是我打胡乱说,因为其他家庭类似的情况,之前我见到过不少。
因此,这三个字你绝对不能在任何时候用在任何人身上,因为成年人不能用“多余的解释”替代自己的逃避行为。
当这些意识逐步汇集到一处时,我开始回顾自己之前阅读过的那些书,如《高效对话》、《非暴力沟通》等,我发现自己将之前学过的概念忘得一干二净。在之前熟悉的所有句子中,一个字也记不得。
但我并没有因此而着急,我开始静下来,除了专注于自己当下的事务以外,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思考。
那一刻,我所有的思路都汇成一句话:用事后沟通替代往日的争锋相对。
当时我没有刻意的去要求自己,要怎么去说,要怎么去道歉?而沟通的结果却是我意想不到的,或许有时候就是这样,你总会在不经意间收获到许多意外的美好。
所以,那次沟通之后我又发现,事后沟通也是人生路上的高效对话。
为什么是人生路上?你若急于当下的效果,许多时候必然会适得其反。因此,事后沟通这种普通的对话理念,也是长期主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那一次我与父亲对话之后,总结出在事后沟通之前,我们需要的4个基本态度。
后来我与父亲的每一次相处,每一次对话,都没有出现像以前那样的僵局。
这一次差点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还不是前天的事,主要还是昨天中午父亲发来的两条语音。
临近中午他问我什么时候过来,我才告诉他不过来了。而在他的语气中,在我看来和以前一样,是令人特别不舒服的感觉。
在沉浸了几分钟之后,我给父亲回复了一条消息:
“我以为(生日)是昨天”。
“今天,我还在煮着,你过来嘛”。这是父亲最后一条语音。
在听完这条语音后,我也没多想,快速收拾了眼前摆出来的学习工具,直接骑车往父亲那边去。
这两句简短的语音对话,内容普普通通,语气也普普通通。而许多时候正是这些个普普通通的行为,才积累起来了我们自我成长的根基。
小结:我为什么选择在父亲面前低头?
第一:是因为我打开了之前与我父亲相处时【针锋相对】的结。
第二:我深刻体会到事后沟通的重要性
因此,这个低头是另一种抬头,这般选择,不是因为我们丢失了年少时的勇气。相反,这是我们成长路上所需要的另一种勇气。
这种勇气就是持续的发现自我,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接纳这个世界。
其实,写作也是另一种勇气。
靠文字记录一些美好,一些转变,一些成长故事。
靠007行动持续的写下去,新的一年,前行吧!
人生路上,只要前行,你就不会出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