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
解方程到底教学生用等式的性质,还是用四则运算的各部分关系?
前些天和办公室的同事讨论这个,妙云老师是教学生用四则运算的,占芳老师和雪玲老师则支持等式性质。
我也纠结啊。也是经历了查阅思考,才慢慢形成了当下的观点。
前几天讲简易方程的时候,就有孩子利用四则运算关系来得出方程的解。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的经验在那里。那孩子的经验从哪里来?一部分从家长那里来,也有一部分从数学学习中来。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遇见过很多诸如9+□=13的等式填数题。所以,他们有求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的这一类经验。而面对9-X=3或者9÷X-0.3这样的方程,未知数作为减数或者除数,其利用等式性质的求解步骤会比较多,而利用四则运算关系,减数=被减数-差与和=加数+加数的难度区别不明显。
但教材安排的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啊。
纠结,就是这样产生的。
纠结之下,无非四种做法:一是跟着教材教,只教等式性质解法;二是只教利用四则运算关系解方程,三是让孩子了解等式性质,以教四则运算关系解法为主,四是以等式性质解法为主,介绍一下四则运算关系。
你选哪种?
我现在再看这个方程内容,我是这样想的。我要教的是让孩子们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天平原理很形象,好理解。虽然一开始过程会显得多,但是,表面上步骤“复杂”的背后,其实是思维难度的降低。我发现等式性质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孩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直观的平衡与抽象的关系背诵相比,这部分孩子更能接受等式的性质。哪怕是9-X=3,无非多写几步,两边先“+X”,也能用等式性质解出来。更重要的是,教等式性质解方程,我们可以把整个解方程的过程当成推理的一个过程,一步一步,让孩子慢慢地感受“解”的诞生,而不再需要去记一句又一句的“解方程公式”。而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压根就不用我们担心,只要他们熟练了等式性质,他们就会自动去减少步数,将一部分过程(红色部分)化为心算。解方程的步骤,一旦被简化,看过去就和利用四则运算关系的解法是很接近的。
9-X=3
解: 9-X+X=3+X
9=3+X
3+X=9
3+X-3=9-3
X=6
等孩子们都熟练了后,我们再引导其适当简化步骤,脑海中记一部分,写一部分,就可以了。允许其自我简化,确保两到三步留痕就行。
也就是说,我现在是实践第一种做法的。
第三和第四种做法,更加不当。看似两全,实则混乱。原本就已经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你以为给多了是好事,其实给越多孩子只会越混乱。孩子懂了后,才会“通”。不要急于“给”很多。
很多孩子听见“今天的作业不用用方程方法解答”,就会“耶耶耶耶耶”,表示开心。一来,能少写规范的“解”和“设”,舒坦,二来,本来就会解的题目,强制要求换一种方法,没法感受到乐趣。
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感受。我想我所做的,也就两个点:
一是达成常识。我常和孩子们说,盖楼平地起,学任何本领都不可能是一下子就学高难度技术。只能先学好基本的操作方法,就像购买好基本的工具装备,虽然没有什么挑战难度,少了点乐趣,但这却是最后攻克难度高地的重要保障。就像列方程解决问题,我这次先教找各种等量关系,载手把手教规范地书写“解:设”,然后教解方程,最后咱们玩整合。
二是用未知数表示等量关系,列方程时,可以利用好一类题目,就是甲是乙的2倍少10,已知甲是20,求乙,或者已知乙是20,求甲。把这些题目混在一起,让孩子们列式,记一下式子的正确率有多少。然后,让孩子们列方程式,如20=2X-10与X=20×20-10。告诉孩子们,只要这样一写出来,式子就对了。问问孩子,列方程式“合算”在什么地方?如果小孩子能感受到——只要照着关键句写式子就可以了,那就大功告成。 还可以免费赠送给孩子一个小故事:邹老师有个同学,一到四年级时数学不怎么样,后来五年级学了方程,她利用好了方程解决问题的优点,数学成绩开始突飞猛进。你们也迎来了“好了可以更好”的机会,加油哦。
潼潼作业,是不是很舒心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