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度会上,我让大家对照自己之前填写的目标来进行反思。在这之前我对自己定的目标也进行了反思。因为我希望我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都能做到。
首先我给自己的定的十年目标是什么?
主题时间目标达成占比
人次2017年——2027年现场培训人次达5w人目前达成600人1.2%
反思2020年——2025年3000字总结反思500篇目前达成10篇2%
如何去反思?审视5问:
1问:当初为什么会定这样一个目标?
为什么会定这样的目标,因为我未来的规划是没有跳出培训这个岗位的,我身边的朋友有刚开始做销售的,几个月后变成了新媒体运营,再几个月后变成了人事,然后又变成了培训,在不同的公司之间不同的岗位上变来变去,我没有觉得不好,因为他们在尝试去找到自己到底想要去做什么,而我不需要。我一直可以肯定的是,我是要做培训的。
从还在读高中的时候,我的邻居,我的老师,我的同学,到后面实习的时候我的同事都说我适合去当一名人民教师,我也一直在问自己,特别是在大四下半年还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的时候再想要不要去考个教师资格证。这样问自己的时候,我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不想。我非常尊重教师,我也喜欢站在台上的感觉,但是我不想当老师。
2问:现在再来看这个目标,它是我想要的吗?
肯定是我想要的,但不是最终的。现场培训人次达5万人,它隐形的要求是我自己培训的技能在不断的专业化,我有自己核心的课程,我获得了社会上的一些认可,我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我的成就与经济收入都正向成长。
反思500篇,每篇3000字。我想自己的思考变的全面而深刻,提升自己的认知,这就需要我不断去学习,不断去总结与反思。它的最终的成果的显现我想是以一本书,一本我自己的关于培训的书籍。
3问:它够具体,我能想象到目标实现后的那种画面吗?
我想应该够具体了,我能想象到真的去达成了这两个目标的画面:
不断有人在问我有没有空,想邀请我讲一堂课;不断有人在向我咨询。我能想象到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我首先要送给我的同事,同学,朋友。
我能想象到我自己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能够应对通货膨胀,能够给老婆孩子,父母兄弟稳稳的幸福,像郭总说的成为他们的骄傲!
我能想象到通过我的建议或者课程能够帮助学员真正的去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能够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受到学员的尊重。
4问:现在我达到了百分之多少?你自己满意吗?
16年到17年中旬都在做培训助教,自己真正上台的机会很少。到17年中旬自己真正的开始去慢慢站在前面,自己去讲课。刨开助教服务的,刨开远程培训的,我粗略算了一下,目前真正达到我的标准的人次只有600人左右,占比1.2%。这个占比我没有说不满意也没有说满意,这个是因为工作关系,所以进度的可调控性没有那么强。
关于反思,自己之前也有写,在简书上,在头条上发布,但是都没有坚持下来。从7月份开始,觉得自己能力遇到了瓶颈,我开始去反思。我想从反思当中一步步的提升自己,找到答案,另外,我也想相信这些都是我后面书籍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目前已经写了10篇,占比2%。可能速度有些慢了,后面需要跟上来。
5问:后面我该如何做了?
我该怎么做?看书和反思都是自己要不断坚持的事情。心脑体模型之前也一直都有在听,但是那个时候没有那种心境,没有遇到现在的瓶颈,自己也没有思考那么多。这次店长班听郭总分享心脑体模型的时候,徘徊在我脑海里面的一些思绪,像是被理顺了一样。我把它理成了两句话:无用者终有用;涉广者能专攻。
(1)拓宽视野
无用者终有用:
我们学习看书的的时候,觉得这些没有用;在工作推进的时候我们觉得这项工作没有意义;在社交沟通的时候,我们觉得跟这个人沟通没用......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你突然要去分享的时候,你在跟比你优秀的人交流的时候,可能你原本看的一些书就派上了用场;你有没有发现,但我们觉得意向工作没有意义的时候,只要你有推动,你就发现不知不觉你已经掌握了一些技能,你已经渐渐融入了团队;你有没有发现,但我们有时候很多时候觉得无用的沟通,却加深了你与对方的社交关系,等到你下次因为某件事情,需要他帮忙的时候,你们已经没有那么陌生,别人也答应的很愉快。
我们解决的每一个问题,我们认识的每一个人都会让自己学习进步,总有一天会对你的生活或工作再次派上用场。
无用者终有用,我们需要主动发现每一个事物与众不同的积极的意义。
涉广者能专攻:
万事万物皆有联系。涉猎广泛,开阔视野,让自己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件事情。而不是闭门造车,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会让自己的眼界,思维都陷入狭隘的境地,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里。
你会发现那在某一项有非常突出的人,他绝对不是只懂这一项。比如说真正的儒生是要会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不仅仅是读书,传教,育人很厉害,他还会功夫。
我们再抱怨自己的一些手头工作没有意义的时候,我们在抱怨自己遇到的困难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在抱怨别人不按自己想法来执行一些流程的时候,我们只是需要转变一个观念......我突然发现郭总说的一句话很对:所有的问题都是为了推动你前进。就看你是被动前进还是主动前进。被动前进当然会是痛苦的。主动前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去做的一件事情,是值得去修炼的一项能力。
(2)主动前进
怎么主动前进?我也一直在思考的这样的问题。读书学习,反思总结只是最浅显的一个层次,我觉得自己还没有找到真正学习的那种模式,所以自己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有一天在跟景荣聊天的时候,我自己总结出一个方法,我把它称之为“打包模式”——在餐馆里面,我们如果多点了饭菜,我们可以把它打包带回去。那工作遇到的问题,我也可以把它打包,把它规定在一个时间里面,围绕这个问题去学习,去解决,去总结,去加深自己的理解。“打包”重点强调的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段时间时时刻刻去沉浸其中,场景不仅仅在工作区域,也在生活区域。需要去进行刻意练习,落实到实践中,看自己学到的,理解到的对不对,实不实用。
比如说芹姐让我开发一门教练技术的课程,我把它进行打包:
1、买了三本教练技术相关的书籍,并且在一个月之内看完
2、买了一套线上课程,在两周之内学完
3、一周之内制作PPT初稿
4、找实验对象:东区店长杨年、代侣西
5、总结优化PPT
当你真的沉浸其中的时候,就会想孕妇效应一样,你会突然之间发现好像很多场景都可以用到教练技术,而且教练技术的效用进一步的加强自己对这项技能的理解。
(3)不拒绝挑战
我们的工作肯定有时候会有一些工作有时候暂时超出我们的能力范畴,但是这个中间需要注意的是,人很多时候对自己的评价的会影响他面临挑战的时候的反应。面临挑战,面临随时脱离自己掌控的事情,我们回归到原始无非就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逃跑,一种是战斗。
逃跑与战队没有对错,需要我们对形势仔细的分析,对于完全超出自己能力,这种需要有自知之明。
问题就在于很多时候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可能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和精力,可能需要自己想一想曲线救国的办法。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很多想的不是如何去做,想到的是如果我做不好怎么办?所以我要准备的很好,我需要时间,我觉得我现在还不行......机会就是这样的流失掉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紧,问题总需要人去解决,可能你拒绝,你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等这样的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
不拒绝挑战,并不是所有都不能拒绝。需要我不断的快速的去提升自己,让自己有能力;但是这里还有一个点就是上层建筑的建设。
(4)认知平衡
让自己有充沛的心力。我们都知道精神与物质相对应,我们也应该知道技能与认知相对应。在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他肯定有一只脚会先走,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失衡超过一定的限值,就会让自己陷入极端,陷入瓶颈。
你比如说技能在前,认知落后。如果不去提升自己的认知,我们就容易自满,就容易高高在上,把任何人不放在眼里。觉得自己非常的NB。于是就会容易止步不前,最后被别人超过,并狠狠的甩在后面。
认知在前,技能在后。这也是一件非常的痛苦的事情,会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所以这个时候就意识到自己遇到了发展瓶颈。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的分析自己该如何去突破这个瓶颈。
达到平衡,会有一个平静期。但是过了这个平静期,我们一般又会重新陷入这样的境地。我没有觉得这样的境地不好,只要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失衡,我们就已经有了进化自己的心力,剩下的就是要去脚踏实地的去提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