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没有完成呀~今天补上,不求完美。今天想说说我对项目式学习自习室的设想。
2017年9月的时候注册了这个公众号。当时想,已经有这么多大的自媒体账号在写PBL了,什么样的“平台”是我想要去打造的。当时,我就想到了自习室这样的一个概念,让教育实践者们,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有一个可以交流分享的空间。
我们学习任何一个技能和方法都不是看了一遍之后就突然掌握的,会有一个了解、尝试、反馈、反思、提高的循环过程。其中,了解的环节需要优质、多样的内容输入,除了一些概念类的文章,也需要更加具象、能够快速理解和产生共鸣的实际案例;而尝试的环节,最好是有一些基础的工具,和有其他的同伴共同来尝试;而反馈的环节,就必须要引入外部的同行者了,就像PBL年度冠军罗恩·伯杰老师在他的分享中所说的,你可以不把你的作品挂起来接受反馈,但你必须去获得一些反馈。之后,是反思的环节,看起来反思这个环节好像是一个非常个人的学习活动,其实,它同样是需要结构和同伴、甚至是引导教练的支持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毕竟,要我们一人分饰三角,既给自己提出问题,又尽可能不带情绪地去分析问题,再换位到导师的位置去找到下一步的行动方向,难度是比较大的。最后,就是再一次的行动和提高,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
项目式学习自习室,就是想要去支持这整个实践成长的全过程。让更多的PBL实践者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同行者,拥有一个让他们闪闪发光的舞台。
那么,为什么英文名字叫做PBLlink呢?这就涉及到我对PBL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展望了。从我2017年正式入坑PBL,转眼已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历了理论学习、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带学生做项目、翻译专业书籍……还发现,其实我早在2007年在做的培训和辅导,其实完全符合黄金标准的PBL。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PBL与其说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去让他们获得更全面、真实的学习,不如说是让教育实践者们可以籍此越发接近学习和教育的本质。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一天我们都通过去触摸、去感受、去和外面的世界互动来学习。随着我们进入正式的教育系统,虽然学习的形式变得更加“正统”,有了更多的专业书籍、资料和知识概念,但我们的学习方式本质上依旧是不断在接触新的内容、把他们和我们已有的认知系统连接到一起。
而要做好PBL,本质上也是我们对教育和学习的理解的一种进化。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时间的过程当中,重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理解什么是“建构主义”。可能很多老师都听过这个概念,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或者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建构主义怎么样去指导我们每一天的行为,我们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暂时不提供什么、怎么去促进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这个过程……会有很多的细节可以慢慢去实践、去探索。
又比如说,主动性。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或多或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教的学生更有学习主动性,能够“自觉”地去学习。那主动性是怎么来的,有哪些环节可以去激发和促成这些我们期望的主动性,又是一个值得去研究的话题。
这些其实都是学习的基石,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基石上的时候,对“什么样的项目主题是好的选择”这样的问题,就会有更丰富的看法。毕竟,我们要达到的,不仅仅是做一个项目,觉得自己在做很时髦的项目式学习,而是要通过这个过程去促成一些改变。
那么,说了这么多,你可以怎么参与呢?有三种简单的方式:1. 加入项目设计小组,一起练习项目设计的基本功,从0到1达成你的第一个PBL项目;2. 分享你的项目实践,我们一起来复盘和反思,过程中做对了什么,哪些可以进一步提高,两个问题都很重要;3. 给我们投稿,把一个PBL的概念或者是工具用自己的话重新说一遍。一次一个点,我们一起来共创更接地气的PBL经验宝典。
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标准的PBL,甚至不知道算不算PBL?没关系,这里是自习室嘛,只要沾边的都欢迎拿来分享。因为我们最终想要去追求的,不只是PBL项目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