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
世界观革命(上):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

世界观革命(上):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

作者: MY南雪 | 来源:发表于2019-06-28 00:16 被阅读0次
    牛顿机械论世界观

    #牛顿世界观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在古代是疆域辽阔的礼仪之邦、农业大国,“天朝上国”的实力的确十分雄厚。但是,一个明显的节点是,为什么到了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却一落千丈?或者,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一个重要的解释是,古代中国处于农业文明时代,人们主要的思考方式是具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也是依靠经验累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眼见为实”。而彼时的欧洲已经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他们在自身抽象思维方式上发展出哲学和科学,也就是探索“眼见为实”事物背后原本的哲科思维体系。

    抽象思维的一个好处是,虽然它不解决具象问题,但一旦把具象背后的某个抽象问题搞清楚之后,与此相关所有的具象问题也都随之得到解决。甚至可以说,今天整个世界的文明,都建立在为我们建立思想通道的那些科学家、思想家身上,而哲科思维就是这些抽象思维的底层思考方式。所有在哲科思维体系之上建立起来的知识,都可称之为“元知识”。

    这篇主要介绍两个元知识,即牛顿的万有引力,以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我们首先从世界观革命开始。迄今为止,人类先后经历过三次世界观革命,从亚里士多德绵延了近两千年的错误的世界观出发,到后来被牛顿的经典力学世界观所取代,再到现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进化论世界观。

    那具体什么是世界观?“世”即时间,“界”即空间,世界观就是时空观,就是寻找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世界观问题是人类作为一个群体,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下来的第一重要问题,人类顶端的科学家解决的就是这类大问题。17世纪最重大的科学革命,是牛顿世界观取代亚里士多德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涉足十多个学科,并凭一己之力建立了几个学科,是世界观体系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把一切原因归因于某个物体内在的、必然的某种属性,也就是他所谓的目的论和本质主义:从内在目的或者本质属性的角度对现象做出最终解释,才算得上是好的科学理论。尽管这些信念后来证明都是错误的,但是鉴于当时所能得到的数据,每一条在当时“看”起来都是很正确的。

    从公元前300年开始之后的2000年时间里,西方人一直生活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里,直到公元1687年,才被牛顿世界观所取代。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革命,并不是由于新的科学发现,而是对既有现象的全新解释,这也是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里提到的“范式转换”。

    牛顿全部力学都建立在两个逻辑奇点之上,即万有引力和惯性。我们在初中第一次接触物理时,探讨的就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解释物体为什么会运动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运动是因为其本质属性,但牛顿提出的引力假设后来将其推翻。

    另外,亚里士多德的静止原理认为,运动的物体最终将会停止,除非有外在因素让它们继续运动,静止是物体的默认状态。这的确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但直到牛顿提出第二个基石假设惯性定律之后,我们再一次知道眼睛是有多么不靠谱。惯性定律认为,物体将一直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让它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才是物体的默认状态。尽管我们学过物理学,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惯性定律是极端反直观的原理,也是17世纪最难发现的定律之一 。

    那是什么启发了牛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宇宙观。根据原子论,世界是由无数个原子组成的,所有物质最小可以分到原子,原子不可再分。牛顿由此推而广之,宇宙是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那地球是不是就像宇宙中的一个原子?如果接受原子论的宇宙观,在无限的宇宙中运动的单个原子,并且假设它不会与其他原子相撞,这个原子将怎么运动?答案很显然:它将沿着直线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有了惯性和引力这两个逻辑奇点,也就有了牛顿运动三定律,它完美地解释了行星为什么围绕太阳做椭圆运动,也完美地解释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更重要地,牛顿运动定律跨越非连续性,帮助人类从前现代社会迈入科学时代。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这样表扬牛顿:从此,任何人想要了解炮弹或行星是如何运动的,又会落向何方,只要测量一下物体的质量、方向、加速度和作用力,把这些数据填入牛顿方程式,答案就像魔术一样跃于眼前。

    之后,天文学家哈雷开始第一次尝试使用牛顿方程式,成功计算出哈雷彗星的运动轨迹。这也是人类第一次计算出,星星怎么转,居然是人类说了算。同理,科学家在计算地球第六颗行星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时,却与实际观测情况出现了偏差。理论跟实际出现偏差,怎么办?有趣的是,科学家们选择相信牛顿运动定律,认为是天王星这颗行星转错了轨道!当然,言外之意是一定存在另外某个行星的引力,影响到了天王星的实际运行轨道。

    接下来的五十年时间里,科学家们用牛顿方程式和得到的偏差角开始计算,验证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影响天王星运行轨道的行星。果然,这颗新发现的地球第七颗行星就叫作海王星。海王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用大脑预先计算出来的,而不是“眼见为实”首先观测到的行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科学地、数学地、精确地、决定论式地、机械论式地、可证伪式地预测未来的,史无前例的成就。

    牛顿死了以后,他的墓志铭这样写道:自然律隐藏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顿成光明。可以看到,牛顿几乎成了第二上帝,换句话说,牛顿及其科学几乎成了新的宗教,这个宗教就叫作“科学教”。今天,我们依然生活在“科学教”的时代里面。天体力学之父拉普拉斯把这种科学的方法论总结为:初始条件+牛顿定律=未来状态,也就是著名的拉普拉斯妖。

    哲学家斯宾诺莎又提出一种“决定论”的信念:一旦我们彻底了解自然律,就会明白上帝不掷筛子,亦即不会让任何事件随机或不确定性地发生。在这种思想下,世界就像一部钟,像钟表一样走动,人们可以预知未来的一切,这也称为机械论:科学家把宇宙视为一个巨大、复杂的机械装置,就像一个超大的太阳系仪。在这种观点下,宇宙就像一台机器,从创始之初便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着。这台机器很复杂,因此复杂的情况时常发生,但一旦你设定好它,它就只会按照你的设定运行。

    至此,我们得到牛顿机械论世界观的几个基本原则,它们分别是机械论、决定论、因果律、连续性、确定性和可预测。在过去350年的西方文化中,牛顿的机械物理学始终占主导地位。事实上,牛顿物理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学说,它成为了整个西方国家的一种主导思维模式,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我们以为牛顿只是一个科学家,其实整个工业革命和工商管理都是建立在牛顿世界观之上。

    举几个例子。首先是牛顿与工业革命:瓦特并不是科学家,但瓦特读懂了牛顿的物理学,并应用于改良蒸汽机,1776年,工业革命启动;然后是牛顿与政治学:杰斐逊在《独立宣言》开篇就写道,人人生而平等,只有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原子来假设,这句话才有可能成立,这与牛顿把地球比作一个独立原子的假设何其相像;再来看牛顿与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出的理性人假设与牛顿原子论假设,经济学里的供给和需求平衡与牛顿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与看不见的万有引力,这些概念几乎如出一辙;以及牛顿与管理学:1911年,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奠定了20世纪管理基础,这里的科学指的就是牛顿的科学。

    所以,我们讲自然科学及其哲学,它们构成了管理的“基座”。不了解当代科学和哲学,就无法真正理解现代管理。

    下一篇,继续进入到达尔文的生物学,自然选择的进化论世界观,及其与创新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界观革命(上):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dc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