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97185/1710636b7848352a.jpg)
3 环境沉默。人们的思维,多关注动量,少关注环境。诸如“沉默成本”理论,主张无法回收的成本不应计算为成本,就是对“环境”和“能动量”的显著区分。环境总是各个因素复杂纠缠,难以理清,更难改变,因此很多时候会悄悄地让人放弃思考。
这里的环境,并非强调的是社会大环境,而是指在具体行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但却难以改变的因素。与之相反,在人们面对“社会大环境”和“自身改变”的角度时,对于有些人来说“自身”反而是更难改变的,从而将“社会大环境”视作是可以自己改变的。具体而言,某人讨论哪一方越多,可能就觉得那一方更加“能动”。
3-1 路径依赖。人们习惯某种行为方式,哪怕这个路径已经与现在的目的相差很大。一个典型的路径依赖案例,美国航天飞机火箭推进器的宽度,是由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却因为一步一步的习惯链条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也有很熟悉的一个词来解释这种现象——历史原因。那些没什么道理,仅仅因为习惯而形成的现状,至少有一个“
历史原因”。人们因为生活习惯、转换成本、性格惰性、擅长领域等原因,总有某些习惯路径,甚至转型困难,企业也是如此。习惯、依赖,就是一种沉默的行为。
3-2名声原则。名声一部分是由距离决定的。“墙里开花墙外香”,“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就是这种名声变化的体现。俗语云,“仆人眼中没有英雄”,就是因为仆人眼中的英雄人物每天都是吃喝拉撒,就缺乏距离带来的崇高感。一个人的成就,也有可能被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小事所掩盖。距离太近,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距离太远,又容易看得不全面。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不讲卫生,口吃,衣着品味差,小心眼,单位职位和收入也不高,那几乎可以说,无论他的专业能力有多强,也多半会被周围人瞧不起。但是一旦距离拉开,其某些成就被人们记住,几百年后再被提起,那些小毛病就都会烟消云散了。而当事人无法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周围人的看法,也无法影响后人的看法。
对于本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观察,也常常有类似的现象。本地的旅游名胜当地人都不去看,但却不介意跑到远处看其他地方当地人嫌弃的名胜景点。自己周围有人遇到困难不愿伸手,却愿意给从未谋面的故事中的人物捐款。或者像《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习惯,自己的家里乱糟糟,却喜欢指责别人家的陈设不整洁,所谓“灯下黑”。因为环境和距离的不同,无分别心地接收信息的过程,已经是因距离产生“分别”的过程了。
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将“自己”与“环境”区分开。对环境的沉默不加思考,完全融入,那在短距离内会更加得利,但相当于被沉默的环境力量固化了。“张家长李家短”,小团体亚文化,信息茧房都是让人陷入流沙的力量。最终,出现一种“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空耗现象。当然,茧房不一定总是带来负面影响,也有可能是正面的保护。
适当地意识到这种惰性环境力量的影响,就可以做到适当甄别、选择或是脱离。在这种视角下,“不合群”则不必然是一种缺陷,也有可能是一种摆脱环境沉默的力量。脱离“乌烟瘴气”的环境,反而可能是一种机遇。
而且,有趣的是,按照这种看法,人只要一直“脱离环境”,就会直接面对自身和更大的维度。用诗意一点的话,“处处无家处处家”的人,更容易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