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象语Know the Elephants
故事(anecdotes)与科学记录

故事(anecdotes)与科学记录

作者: 象语KTE | 来源:发表于2017-04-04 12:42 被阅读15次

    人们常说或是听到这样的言论,大象不会忘记,“大象会哀悼死者”,“大象特别聪明”等等,这些都是流行的意识形态,由一些普及开来的的文学作品造成的文化印象。有科学依据么?有,但肯定没有人们脑中想象得那样的浪漫和玄乎。更主观的还有信仰和神话,比如宗教中大象的形象,这些就暂且不讨论。以“大象墓地”这一文化印象举例。有类似人的墓地么?没有,这最初可能只是以现代的词汇来描述一种特别的现象,只是被后人添油加醋了。但有这样的死亡聚集地么?有,比如猎杀场或是严重干旱造成的群体死亡。有大象死前想去的一类地方么?也有,通常认为是水边和生长嫩草的区域,因为对虚弱或老年臼齿磨损殆尽的大象来说幼嫩的植物和水是必须的。相比这些文化印象,更客观一些的是传记故事(anecdotes),但也有真有假,玄乎的记述包括如大象阻止同胞杀死某个人、用土和树枝掩埋装死的人、或是将人放上树保证其安全等等,真实性不得而知。这其中也不乏非洲知名巡守长、大象保护人士的说法,比如DaphneSheldrick曾将一头野生非洲象错认为是与她关系密切的回归孤儿象Eleanor而被扔飞造成腿骨骨折,而之后意想不到的是,那头野象竟像要扶起小象那样,想要温柔地想用象牙扶起Daphne,还用一只足温柔地感受她,几乎不触及她的身体[1](详细见《大象和我》一书)。这类口述的故事很多,不再赘述。以上这些均可以称之为故事(anecdotes一词,可真可假,口述居多),包括新闻报告、民间轶事、个人观察等。再扩展就是更加客观的影像记录了,但由于记录镜头的片面、剪辑、伴随感性、人格化的讲诉,使之也充满了主观的色彩。

    [1] http://www.mydreamforanimals.com/daphne-sheldrick.html

    若第一次观察到大象类似上图中未发出人可听闻声波的现象,可能会产生很多想象,比如打哈且、吐食丸、呼口气之类的。科学记录可按照作如下记述(笔者的观察记录):雌象上颚高仰,前额高于肩部、几乎与背平行,导致类似弓背的姿态。嘴张开约20°,鼻唇部与背平行,象眼闭合或低垂、象耳垂到肩下,紧贴身体。发声持续10余秒。其他象快速离开,发生象合上嘴后离开。

    下文主要为对Lucy Bates一文的翻译和整理

    Bates L A, Byrne R W.Creative or created: using anecdotes to investigate animal cognition[J].Methods, 2007, 42(1): 12-21.

    对于追求客观性的科研来说,上述那些都算是故事(anecdotes),如果应用客观的观察方法可以将之称为事件,更客观的词可以使用一次性事件和记录(one-off incidentand record)。用所谓故事的记录方式获得的结果有很多潜在的问题,使之无法被客观地看待,以致于无法使用到科研中去,比如主观的体验、非科研词汇的使用、取样方法的缺失、无法重复的观察等。比如灵长类的杀婴现象,这一行为在1977年才引被科学界视为一种非偶发的行为而被严肃的讨论,才有杀婴行为,而之前只能成为现象或故事,但杀婴在狩猎和自然观察者的圈子中早有记录,可追溯上千年。类似的这种事情很多,大多被当成新奇或偶发的现象被忽略了、被当成故事传播出去了,而真正引发科学家思考的并不多。

    遵循方法的记录,可最大化上述故事性或观察的信息量,获得丰富的分析数据。但故事变为事件,需要满足一些标准:

    1.      客观的体验和描述:对于没有科研术语对应的观察,应尽量使用客观的词汇进行全面地描述,避免人格化的主观代入。比如在动物园观察行为时,错误地使用描述词猴子交配(mating)和猩猩笑(smile)等,前者可能仅仅是爬跨(mounting),表现为侵略行为后的服从姿态,而后者可能是露上齿(bared upper teeth),表示恐惧(fear grin)或愤怒。

    2.      现象的即刻描述:人类记忆因其活跃地重造性而在科学界臭名昭著。尤其对于一些自然界中罕见的、涉及动物认知能力的记录,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加入偏见、想象,最终流为故事。所以事件的记录需要是对原始现象的即刻记录。

    3.      同一现象多次独立记录:类似故事和观察的多次记录是行为事件确立的必要条件。对某行为一次记录,可以作为一次预实验或是一次性记录收集材料等,但若要对其进行分析或是推演,材料过于脆弱、模糊。

    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们对大象的创造力行为和认知能力(creativityand cognitive behavior)的认识很有限。与针对人和小型圈养动物的实验不同,行为实验中依赖的假设的提出和检验、样本的收集和重复、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等步骤很难在大象实验中顺利地完成,这是因为在大象的研究中存在很多固有的困难,比如大象的体型、设备的大小、设备运输的困难等。所以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观察性的研究。观察性研究评价的是现实中的自然行为,有较高的外在效力,容易推广到种群。但若要求观察性研究达到实验室控制变量的水平、得到高内在效力(结论在个体上重复性高)的结果,需要相应的框架和方法以约束数据记录和收集的方式,以保证观察事件的收集和处理方式的一致。对于那种创造性行为的观察往往是罕见的、缺乏预见性的,对这类事件的观察通常被称为adlibitum随意取样,即没有先见认识、不限制取样目标。通常应在对目标动物表现的行为认识过少、作为初步观察需要收集全部信息的情况下。如果可以在类似的罕见行为中发现规律,能获得较较多的记录,便可应用焦点行为取样(focalbehavior sampling)。在大象中,应用的行为包括分娩、死亡个体哀悼、食用动物性食物等。而对于日常的行为取样不会预见稀有行为的发生,可采取常规的焦点取样(focalsampling)和目标扫描(scan sampling)等方法,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行为,比如母幼焦点取样(focal sampling of mothers andinfants)、雄象焦点取样、行为焦点取样(focal behavior sampling of a family group)、幼象活动扫描取样(scan sampling of infant activity)、象群互动自由取样(ad libitum recording of interactions betweenelephants)等。具体方法不作介绍。

    行为记录后,AERP会根据功能或动机将事件分到不同的行为类,比如与认知相关的象骨互动Interactionwith bones、非常规取食Unusual feeding behaviour、义哺Allomothering等24类。分类后还根据记录对大象知觉描述的证据水平给予等级。0级以为着记录意义不明,无法判断行为是否为功能性的,需要更多相似事件的支持。1-3级说明该行为被作为功能性的策略使用,数值越大说明认知的技能越高。

    行为事件等级归类

    0级事件描述举例:

    10:47,Erin在捡起象骨、把玩的同时发出了招呼隆叫(littlegreeting)。(Joyce Poole, 07/04/1999)

    被飙射中的雌象,由于麻醉时间很短,未发现有象试图拔针的行为

    解释:这是AERP数据库中唯一的叫声与探查象骨同时发生的记录,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巧合,且不能排除此解释。故将其列为0a,并移除后续的分析列表。

    Echo和女儿Esprit(生于2005年)在Safari木屋后。Echo捡起了一个塑料袋然后立即扔下了。之后,站在身旁的Esprit又捡了起来并要往嘴里放。Echo立即从Esprit嘴里将其取出,并用象鼻拿住了几秒,然后扔掉继续前进。Esprit跟随着她。——LB和NN, 22/02/2006.

    解释:触碰、触嘴、夺取行为是较常被记录的行为,在此事件中,将此行为的功能和分离幼象与危险物建立联系,可能不够准确。Echo捡起塑料袋说明她对该物有些兴趣,她放下之后被Esprit捡起,然后立即被Echo夺走可能表明了Echo的自私而非帮助性。将其归类为功能性的行为可能为归类错误,故将其归为0c,不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

    然而此事件之后被另一篇文章以移除危险物为例进行问题分析了。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可以算入移除危险物一例,母象被幼象试图将垃圾袋放入口中的这一行为所刺激到,她同理到幼象的知识以及它的导向性目的(吃掉),所以立即夺取了垃圾袋,并保持了几秒以防幼象再去捡起。如果从适应角度来分析,近一岁的小象要开始学习从母象口中获取或是自行取食植物,母象和家族成员作为在幼象取食选择方面的引导者,这一阶段应是格外敏感的。如果在眼前的取食异常物都不去纠正,也就无从谈引导和教育了。

    1级事件描述举例:

    M99在守卫Odille。M57和M297同时在场。Odille处在发情期,且看似刚与M99交配过。9:04,M13抬着头从远方走过来。9:09,M13距离Odille120米。M99的颞腺正在分泌。9:12,M13大概80米远,仍抬着头在靠近。9:13,M13检查了Odille的尿液;M207追赶Odille并爬到她身上,但M99马上靠了过来,M207下来并离开了,未完成交配行为。9:17,M13快速追逐所有周边的雄象。M99离开了。M13回到Odille身边,阴茎持续滴液。M13持续发出狂暴隆叫,Odille的家族也隆叫着赶了过来。9:53,M13泥浴。M207与Odille交配,M13好像没有注意到。待M13注意到时,行为已结束。他再次追逐其他雄象。10:02,M13将象鼻放在Odille背上,没有追赶、发声,仅是轻推、倚靠着,然后交配持续了47秒。之后他们再次发出隆叫。(Joyce Poole, 12/04/1985)

    解释:本事件关注的是偷配行为中的同理认知。M207在M13沉浸在其他活动时,成功偷配了Odille。此前记录过此类行为,应该近似为某种功能性的策略行为,故排除了0类的可能。如果M207关注到了M13的注意状态和视角、并计算了M13赶来的时间。这样此行为可以归为2类,因为他理解了目的实现的原因和过程。而如果不涉及同理行为,至少可吝啬地假设,M207正在进行试错学习判断或以判断出相距守象X米是一个能成功偷配的距离,而无需投射其他象的知识、注意力或视角。这样为1类。遵循以最低级归类原则,故此例偷配行为应被分为1类。

    雄象追赶雌象

    除了上述观察性的研究外,也有一些关于野生象的控制实验,比如ATE做过一个小样本的象颅骨识别实验(以1-5年内死去的三个家族的颅骨验证三个家族对亲缘象骨的探查程度),结果并无显著差异。说明大象可能无法识别象骨,只是对亲属死亡所在地的识别。其他类似的实验还包括验证了大象对有亲缘关系的象尿更感兴趣(短时间内移动不同家族的尿土),大象对马赛部落的传统旧服饰表现出了更多的逃避行为(相比同龄的坎巴人Kamba)等[2,3]。今后再做介绍。同理相关行为的汇总和记录见推送第一篇,死亡同理见第二篇。

    研究人员在取“新鲜”的尿土,用于尿液嗅闻投入与亲缘性关系探究的实验 上图为ATE几个实验的验证结果,结论包括大象对象牙的兴趣高于颅骨和木头,大象对同类的颅骨和象牙(相比水牛、犀牛)兴趣更高,以及对自家族前族长的象颅骨未投入更多关注。

    以上文字介绍了如何进行事件的观察记录和分类归档,ATE的几个记录可以给热爱大象或其他动物观察的人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察思路和记录模板。最后,提倡一下,要做自然观察的科学记录。

    参考:

    [2]Byrne R W,Bates L, Moss C J. Elephant cognition in primate perspective[J]. ComparativeCognition & Behavior Reviews, 2009.

    [3] McComb K, Baker L, MossC. African elephants show high levels of interest in the skulls and ivory oftheir own species[J]. Biology Letters, 2006, 2(1): 26-2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事(anecdotes)与科学记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ia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