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我决定坐上地铁前往了那个只知其名却从未踏足的鲁迅公园,并见瞻仰了鲁迅墓。
公园面积很大。内湖、石桥、亭台、园中园,该有的设施这个公园似乎都有了。当日的人流也是不少。这个时期看到人们如此悠闲的漫步在园中,不能不承认是令人愉快的。
看园中疫苗接种点还有抽奖活动,总感觉自己前阵子打的这几针有点亏了,连个参与奖都没捞上呢。
虽然遗憾,但木已成舟,就没什么好纠结了的。不再看那接种点,我向着目的地转身而却去。
我的目的地就是鲁迅公园的核心,文豪鲁迅之墓。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家,思想家 革命家,民主战士。以先生的作为,各样荣誉头衔都是不为过的。所以先生的永眠之地必然是庄重之地。
鲁迅墓被一片枝繁叶茂的苍松古树所环绕。鲁迅先生的雕像立在陵墓之前。雕像底座还刻有鲁迅先生生辰,以供瞻仰者记念。
陵墓与雕像距离颇宽,铺着石板宽道。陵墓两边是搭建简易的小长廊,供人休息。鲁迅墓整体结构方方正正,在配上苍郁古绿,一股肃穆之感油然而生。
站在墓前,我脑中闪现的竟然是鲁迅先生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不得是小学还是中学,这篇文章是语文课本上的重要文章。只是,我所能记得的如今也只有那神秘的美女蛇部分了。
当然这篇回忆儿时情景的散文,不能是鲁迅先生的唯一名篇。而这篇文章也体现不了鲁迅先生被称为思想家,民主战士等荣誉头衔的深刻意义。
此刻,我又记起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呐喊》,《彷徨》和《野草集》等其他名篇。这些文章在那个时代,成了振聋发聩的警醒之音。
即使今时在读这些文章,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真正的著作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在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殊含义吧。
据说,鲁迅公园中的的这一方墓地,并不是鲁迅先生的原墓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在寓所去世。鲁迅先生遗体被葬于当时的上海名流墓园-万国公墓之中。
万国公墓原名薤露园,后更名为“薤露园万国公墓。其意义特指不受国籍、种族、姓氏等限制,中西人士皆可安葬的公共墓地。
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外名流多葬于此。后几经变迁,如今万国公墓已改称宋庆龄陵园,当然名人墓区和外国人墓区还称万国公墓的。
鲁迅原墓地处万国公墓东侧下区,占八穴位置,每穴长366公分、宽183公分,总面积53.6平方米。
当时,鲁迅先生的棺木由宋庆龄和矛盾夫人孔德祉共同选定,楠木制作,深红色,左右各有两个铜拉手,棺内衬白缎,有枕,上加内盖,上半身为玻璃,下半身为薄板。鲁迅遗体穿白纺绸衬衫裤、咖啡色薄棉袍、白袜、白底黑面布鞋,外裹褐色棉衾,上覆绯红色面子湖色夹里的彩绣棉被。
1936年10月22日,在众多文坛名流的簇拥致词下,鲁迅先生被下葬,当时有愈千人为鲁迅先生送行。
看众多名人致哀献词中,我可能更喜欢李公朴献上的民族魂三字大旗。这民、族、魂三字当能展现鲁迅先生所有做为吧。
八一三抗战开始,万国公墓的鲁迅墓被荒废了一阵子,但后经友人整理也恢复了不少,只是风格迥异了一些。
后又经历史沿革,鲁迅墓被国家迁址至鲁迅公园,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新墓前的两棵繁茂的柏树听说是鲁迅先生夫人儿子所种。只是,我想如果万国公墓那两株绿树也能移植到这就好了呢。
离开鲁迅公园时,我又瞧了一眼鲁迅先生之墓。也许今年开春后再来,能看到更好的景色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