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极物发了一张2020女性身材对照表,立马引起读者群的讨论。
大家纷纷开始比照,自己的身材是胖了,还是瘦了,符合标准的洋洋自喜,不符合标准的开始立志减肥。
其中一个朋友,立马取消了和我们本来约好的“报复性火锅大餐”,跟我们说:从今天开始不吃晚饭了,不减到标准身材,不吃晚饭。
即便她明明已经很瘦了,只不过因为个子高,体重比表里的标准重一点。呵,女人……
我手里的汉堡顿时就不香了,深感震惊后又陷入自我怀疑中:是她们太盲目了?还是我不思进取?
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最后我终于想通了:我可以减肥,但那必须是我觉得自己胖了,或者为了更健康一点,而不能是因为不符合别人的“标准”。
这,是我一个“胖子”的原则!
1
世界上的“标准”,何其多也
其实这样的“标准对照表”还有很多,比如去年年底同样疯传的“2020存款对照表”,同样引起了大家的一番对比和讨论。
此外,随便一搜,还可以搜到“薪酬对照表”“人生成就对照表”……应有尽有。
想起之前有一次和读者朋友聊天,他说他最近很焦虑,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看到一句话,顿时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
我感到好奇,什么样的一句话有如此大的力量。
他说:“是一句广告文案 ——工作三年,你该考虑买车或者买房了,
我到7月也就工作三年了,离买车买房还差远着呢,我是不是很失败?”
我说:“你都知道这是句广告文案,他的目的就是引起你的焦虑,然后进行营销推广自己的产品,你还上当?”
理财机构说:工作3年,你该买车或者买房了;
健身机构说:身高160cm的女生,要100斤以内才合格;
急着抱孙子的婆婆说:30岁,你该有第一个孩子了;35岁之前,你该有二胎了……
这些标准未必有多准,但每一个背后都包有私心。
这个世界的狡诈之处,在于无时无刻不在给你竖立标准,如果你一直活在别人的“标准”里,最后也必然会淹死在别人的“口水”里。
2
标准是别人定的,生活是自己的
前几天看到一个故事:
在知名媒体工作5年的小李,裸辞了大家眼里好工作,也没有像其他很多年轻人一样,找一份薪水更高,平台更好的公司,为自己搏一个好前程,而是在北京胡同里,开了一个家小卖部。
地方不大,只有15平,卖的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辣条、饮料、泡面,每天光顾的,也不过是深夜加班的“北漂”白领,背着老婆偷偷喝酒的中年男人,每次都会赊账的低保户邻居,这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所挣的钱也刚够买菜钱。
小李并不什么富二代,收入还不到报税的标准,这么做不过觉得心里踏实,“每天为一块八毛的零钱操心,闲下来了,就听门口乘凉的大爷大妈闲扯淡,从大红袍的正确冲泡方法聊到冰岛人怎么吃海豹……”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最动人的生活,但在世俗的标准里,小李大概是一个“失败者”,他没有在最好的年纪为事业奋斗,没有忙不迭地追逐下一个互联网“风口”……
标准是别人定的,生活才是自己的。我佩服那些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模范、活成标准的人,但我更佩服那些勇敢地不按标准生活的人。
3
把标准从人生里剔除
昨天和同事聊天,大家各自吐槽自己的艰难。最后同事总结了一句说:“所以大家都是看起来十分正常的社会人,但背地里都有各自的艰难啊。”
是的,现在我们很多人常常会说人生很难,有人为自己的身材为难,有人为自己的年龄为难,有人为自己的工作为难,但是有时候反思一下自己,那些我们现在焦虑的,倍感困扰的,是自我追求的,还是别人给你的“标准”里的?
一直很喜欢电影《死亡诗社》里,罗宾·威廉姆斯对他的学生说的一句话:“从办公桌上站起来,你看到的就是不一样的事物了。”
是的,有时候跳出别人给我们的“标准”,你会发现整个人生都别有洞天了。
曾经的文艺女青年,现在的文艺女中年徐静蕾就是一个例子。
她没有把自己活着一个“标准”里的女人,39岁的时候,还去美国冷冻了卵子,她说要把人生更牢固地把握在自己手中。演员做久了,便去做裁缝,自制包包送给圈内好友。在旅行时,还兼职给朋友拍婚纱照,41岁穿着水手服,像个天真烂漫的少女。
阿甘说:成长是一个剔除的过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剔除别人的眼光,别人的标准,这样你又怎么会有时间,为一个来源不明的“女性身材对照表”而郁闷不已呢?
席慕容的一首诗里说: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
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就不要再用别人的“准则”为难自己了,让那些所谓的身材标准、人生标准都见鬼去吧,过好自己的日子,念自家琐碎,不言他人是非。
今 / 日 / 互 / 撩
生活中还有那些“标准”让你倍感困扰?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说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