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811533/db907869e51f1640.jpeg)
麦子熟得真快!
就在前不久,小麦返青时,那漫天遍野的绿意,似乎仍在眼前。想想真是令人感动。那么一种铺天盖地的、浓得化都化不开的绿,一眨眼的功夫,怎么就完全变了模样,由灿烂金黄取而代之?
这便是大自然奇妙之所在。
芒种说话就到了。所以,麦子熟了。然而,当驱车从近旁经过的时候,你会发现,麦田还并未完全变黄哩。这里那里,总有些绿意还闪烁其间。
喔,它们是一点点变黄的。整个过程,看似快,想也是按部就班,秩序井然。是啊,小麦的变黄,怎能是你睁眼间的事呢?不过是你终日惯被诸事缠身,总没功夫亲近它,错失了一些宝贵的东西罢了。
小麦的成长、成熟,是不紧不慢的。
不紧不慢,这个词真美。它所表达的,是生命的一种沉静,和厚重。
大自然的每个时刻,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此时此刻,麦子的金黄与芦苇、与青草、与大小树木之间不同的郁郁葱葱,交相映衬,将成长的生机与成熟的灿烂,一同呈现在你我面前。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终日里辛苦劳作,只有两样能让我们立竿见影看见成果。那便是土地和孩子。
在我们的脚下的这片土地里,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按着节气时令,按时耕种,按时收获,没有意外,也没例外。而一个刚出母腹的孩子,你眼看着他就长牙了,会吃了,能走了,会跑了,一天天,就长大了,长高了。
这便是自然现象。而其他的,就有些差强人意了,不提也罢。
可是,当今这个时代呢,是不是越来越急于脱离自然了呢?还有这个时代中的我们,离自然有多远呢?
这让我想起镇卫生院大厅里的燕子。
这天,我和老公陪婆婆去镇上体检。当我们停好车,还没走到近前的时候,我就看到那群燕子了。身旁的人,是来来往往,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来例行体检的;而头顶的燕子,也是飞进飞出,忙得什么似的。真是热闹。
走的时候,我看见了那几个燕子窝,就在卫生院大厅里,从门往里有十米远的走廊上方的横梁上。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屋檐下,或是空闲屋子里的大梁上,也有过燕子窝的。现在想来,那时的人离自然最近,甚至可以说是自然的一部分。可谓是,人的生活融入自然,自然也融入人的生活。
而事实上,人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只不过,社会的文明和发展使人不认识自己了,便试图去控制自然,挑战自然,战胜自然。有人说,人定胜天,你觉得呢?
人类真正的智慧,在哪里呢?
想想我们这辈人,而今几十年过去,大都离了乡村,进了城市,搬了楼房。曾经和小燕子同住一个屋檐下日子,已成为逝去的美好,再也回不去了;就不要说哪个机关单位的大厅里会有燕子筑巢了。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人们也喜欢原生态。
比如说,许多的人都喜欢吃野菜。有些野菜,市场上有卖的,饭馆里这样的菜品价位也略高一筹。而这些都是人们精心培育的,算不上真正的“野”。如此一来,便有人提了塑料兜,四处寻觅,却是难得。每有发现,便如获至宝。
这又让我想起婆婆的院子。
婆婆的院子,叫许多人来看,实在不像回事。因为即便同为村里人,人也多是将地面硬化了的。一眼看去,又干净,又敞亮。而婆婆却固执地在院子里种了许多作物。她所种的棉花啦,大豆啦,也不是一块块、一畦畦,看上去很规整的;除了有两溜儿红薯,是整整齐齐种在垄上,其他的,更有丝瓜、萝卜等等,可以说是哪里有地儿便种哪儿,很是随意而为的样子。
如此,院子里的野菜,也没了规矩,自生自长,且是任意生长。
足不出户,婆婆就能吃上野菜的。或者,你出去到地里都不易寻得的,在婆婆这儿,却很有吃不尽的意味。因为婆婆的野菜是接茬长的,你挖了一次,不把它挖尽,下次它会重新冒出来。
在厕所,前邻居的南墙根儿底下,我还看到一片地衣。人所居住的地方,能有地衣,真是稀奇。它不是那种小的无法用肉眼分辨的绿苔,而是叶片有榆钱那般大小、紧贴着地面生长的大地的绿色衣服。
一种难言的、能溢出水来的绿。因为在那里,阴翳。潮湿。连婆婆几乎都不大踏足。
每次回家,我总能被满院子的生机所触动。乱一点又怎样呢?当一切有了秩序,处处井然以后,也就没有自然的容身之地了。
什么是自然,就是没有人的痕迹和作为。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神迹。当人学会谦卑下来,懂得怎样跟在自然的后头,真正的智慧也就回归到人身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