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遗憾,因为参加单位的年底考核错过了赵丽老师的讲课。非常感谢jenny老师关于第十二章与十三章的心得分享,读了以后,勾起了我的回忆,引起了我的共鸣。下面,我根据我的高中生涯谈谈对第十四章的体会。
体会:持续压力而得不到解决确实不是一件好事情。当一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它就会变成压力!而持续的压力而得不到解决就会给人带来伤害。我讲述我的故事:我所上的初中在县城里属于一般的初中,成绩算比较好的,之所以说比较好,是因为和初中同学聚会时,大多数人都说我是好成绩。但是初中升高中,没有考上重点高中。那个年代,父亲母亲拿出了3000元让我成了议价生。进入高中前,我就暗下决心要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大学。但是事与愿违,高中三年,我非常的努力,但是成绩老是徘徊在倒数15名左右。第一年高考失利,再也不愿意读书了!母亲大人劝说我再复读一年,我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复读了一年!转机就在复读这一年,复读班的班主任第一课就给我们称兄道弟,鼓励我们。数学老师告诉我们学习方法:上课认真听,使劲记,下课使劲玩。父母也不再那么关注我了,我通常在晚自习下课之后,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在回家的路上再打一盘桌球再回家。通过以上方法,第二年高考,成绩提升了100多分,顺利考入大学。在大学期间,用复习班得到的方法,很顺利的毕业,没有一科挂科!甚至在参加工作以后,这个方法也很好用。这里面最大的体会就是,一是当一个问题始终解决不了的时候,它就成为了真正的问题,压力压得人传不过气。二是当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击败问题,压力就释放了。三是,我高中前三年,努力解决学习不好的问题均告失败,可能有点习得性无助了,整个人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中。
我想根据上面的体会再提出一个问题,再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怎么办?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考验人。怎么学会与问题相处,是一门艺术!jenny老师在她的分享里说换个角度看问题,我赞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会有不同的发现呢,也可能会有惊喜!
我这里引用一下刘小波老师的话,供大家参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想着解决是基本态度。习惯性逃避容易让人进入一种弥漫性焦虑状态。相反,解决问题,会让人神清气爽。当然,完全能力之外的事情,认命就好,比如生老病死。有些问题是暂时心力不足,可以先缓一缓,然后慢慢面对。
最后,我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用一种暗黑的方法可以解决某种事情,你会去用吗?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跨入了伦理学和哲学的范围了,值得思考。比如为了目标正义,而放弃程序正义,这已经被公认的法治所唾弃。但是在其他领域呢?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比比皆是!可以深入思考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