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献礼世界读书日📖

献礼世界读书日📖

作者: 秋天的画卷舒心的小屋 | 来源:发表于2020-03-28 19:00 被阅读0次

 有这样一些女人,她们喜欢书。买书、读书、写书,书是她们经久耐用的时装和化妆品。普通的衣着,素面朝天,走在花团簇锦浓妆艳抹的女人中间,反而格外引人注目。是气质,是修养,是浑身流溢的书卷味,使她们显得与众不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名言对她们是再合适不过了。

爱读书的女人最美丽  因为爱读书的女人,她不管走到那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她可能貌不惊人,但她有一种内在的气质:幽雅的谈吐超凡脱俗,清丽的仪态无需修饰,那是静的凝重,动的优雅;那是坐的端庄,行的洒脱;那是天然的质朴与含蓄混合,像水一样的柔软,像风一样的迷人,像花一样的绚丽……

  对于书,不同的女人会有不同的品味,不同的品味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得到不同的效果,因而演绎出一道女人与书的风景线。

  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她们比较注重思想性强、有哲理、有深度的书。书提高了她们的人生境界,使她们生活得很充实。这样的女人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

  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她们喜欢读唐诗宋词,读古今中外优美的散文,在悠悠哉哉的闲适中修身养性,铸就了淡泊平静的一生。这样的女人像似一首诗,清新素净非常可爱。

  还有的女人,读书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或者只是附庸风雅,她们热衷于缠绵悱恻的言情故事和影星、歌星名人的花边新闻。她们比较实际,有点儿俗气,好在她们读点书,能通晓一些事理。

  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爱、漂亮或者具有吸引力,那就去读书吧。

  读书是女人的立身之本。喜欢读书的女人,学历可能不高,但一定有文化修养。有文化修养的女人大都知书达理,处事冷静,善解人意。经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有人描述,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是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经常读书的人,她们做事会思考,知道怎么才能想出办法。她们智商比较高,她们能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里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拒绝盲目;她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这些都是平时乏读书的人所欠缺的。


  爱读书的女人很美,爱读书的女人美得别致。她不是鲜花,不是美酒,她只是一杯散发着幽幽香气的淡淡清茶即使不施脂粉也显得神采奕奕、风度翩翩、潇洒自如、风姿绰约,秀色可餐。所以我喜欢读书的女人。

  读书足以怡情;

  读书足以博彩;

  读书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学使人善变。

  用一颗豁达的心去读书,才能体味书中的微妙之处,汲取书籍中的养料。一本好书,相伴一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别人的优点,你将成为一个精品;学习别人的缺点,你将成为一个废品,有为才有位。

 

 女人伴着岁月读书,读得多了,也想写自己的书。女人把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把生命中的春夏秋冬,写在纸上然后变成铅字,别人就在读她写的书了。

  女人写的书,笔触细腻而温婉,思绪灵动而敏捷,字里行间,溶入女性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灵体验。她们对生命过程的阐释,对生存状态的抗争,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显示出一种参与社会的责任感。如今,女人写得书,不仅女人爱读,男人也爱读。

  读书的女人把大多数时间耗用在读书上,读书对于她,是一种生命要素,是一种生存方式。与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某些漂亮女人相比,她是懂得保持生命内在美丽的智者。

  书让女人变得聪慧,变得坚韧,变得成熟。使女人懂得包装外表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润。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罗曼。罗兰如是劝导女人多读些书吧,读些好书,知识是惟一的美容佳品,书是女人气质的时装。书会让女人保持永恒的美丽。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爱读书的女人。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写在世界读书日

马明贤

一、《古兰经》首道启示“你读”的哲理

“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古兰经》•血块章•1-5)这是《古兰经》23年间降示的第一道启示,是历代先知传承的伊斯兰的再度复兴,是穆圣为圣的标志,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为神圣和重大的事件。它的神圣性和重大性没有边际,超出了我们有限的思想和想象,我们无法用有限的理智和语言予以描述。

自从尔萨圣人升天至穆圣为圣的500多年间,历代先知传承的伊斯兰凋谢枯萎,了无生机,世界充满了黑暗。在这人类危机关头,公元610年的一天,穆圣正在麦加光明山上的“希拉”山洞幽居祈祷之时,安拉降示于他“你读”的命令。怜悯的安拉再次打开了怜悯的大门,降示了怜悯众生的启示,派遣了怜悯世界的使者,使之成为安拉启示的传播者,安拉知识的教诲者。

经文中的“你读”(اِقْرَأْ)一词,是阿语命令式动词。“你读”乃庄严神圣的命令,是安拉对穆圣的命令和召唤,更是对人类的命令和召唤,唤醒人类复活信仰与良知,唤醒世界回归正道。在第一道启示中,除了“你读”之外,安拉还提及了“笔”(القلم)。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读”和“笔”是人类学习知识和传播文明最基本的方式和工具,“读”和“笔”对人类的理性生活和文明进步具有的重大意义乃不言而喻。因此,安拉在降示人类的最后启示之初,彰显了“读”和“笔”的巨大价值,告诫人类他们的理性生活、精神生活及思想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尽管穆圣为圣之前不知书写,乃文盲先知。

实际上,第一道启示中的“你读”和“笔”承载的内涵和哲理是无穷尽的。我们每天都要对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对于每个有心眼的人来说,安拉将这个世界中的每件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已造化成了一本鲜活的“书”。让我们通过“读”和“笔”去观察、去参悟每本“书”中的蕴意;感悟造物主的至美;见证造物主的睿智;认识造物主的全能;明白知识是伊斯兰生命长青之源,求知是穆斯林民族发展兴旺之基。

如果说承载安拉启示的经典是安拉知识与睿智的体现的话,那么,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则是安拉知识与睿智在世间的表现。作为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载体,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每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读书令整个世界焕发光彩,生命也因读书而精彩纷呈。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的心境不断浮躁,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进行网上阅读。传统的阅读模式逐渐被取代,能静心阅读的人少之又少。须知,阅读的魅力以及阅读所给予人的喜悦是难以被网上阅读所代替的。

我们常说书籍是心灵的港湾。当你心烦意乱的时候,读读安拉的经典和人类的书籍,它们是你灵魂的伴侣,是调剂心情的良方。朋友可以舍你而去,亲人也不能伴你终生,而经典和书籍,只要你不丢弃,它会伴你走到生命油尽灯枯的那一天,通过“读”和“笔”内化于心的知识永远不会消逝。

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呼吁穆斯林大众都能认真地阅读安拉的经典和人类的书籍,真切地感知阅读带给你的吉庆、宁静、自信、强大和乐趣。

二、为什么要读书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伊玛目莎斐义说:“谁欲获得今世,就当去求知,谁欲获得后世,就当去求知,谁欲获得今后两世,就当去求知。”莎士比亚把书比作“全世界的营养品”,他说:“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诚然,生活中不能没有经典与书籍,生活中不能不阅读。

读书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修养,正如“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说的那样。读书可以使我们获得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使读书者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人生的机会有很多,可有的人能抓住,而有的人却抓不住,机会是给有准备人的,一个不读书的人,有再多的机会他也抓不住。所以说,读书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而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可以改变世界。换言之,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要想振兴民族,须得以读书作为目标立志。

历史上的文化先哲、学问大家的读书生活,始终被人们传为佳话、赞美不绝。法学大师艾布•哈尼法每天通诵《古兰经》一遍,斋月中每天通诵两遍,白天一遍,夜间一遍;伊斯兰权威安萨里将几大部圣训集烂熟于心。

如果说中国穆斯林的先贤有创建“劝学所”的明智之举的话,那么,儒家的荀子更著有《劝学》美文;东吴大帝孙权也劝诫武将吕蒙平素多读书以致其后为鲁肃刮目相看;爱书成痴的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依然手不释卷。


人类演进,历朝历代,上至王公大臣,下及黎民百姓,但凡条件允许的,有些甚至不允许,大都把读书学习作为一项长久的事业去进行,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并且还告诫子孙也要耕读不辍,作为一项优良家风代代传承。

世界四大文明体系,而伊斯兰文明有幸位列其一。当伊斯兰民族以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时,作为穆斯林的我们倍感骄傲与自豪。纵观伊斯兰文明的辉煌历程,不论它在那个方面的成就,皆是穆斯林追求知识、不断进取的结果,书籍与阅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人,一个穆斯林担负着更为重大、更为圣神的职责:建设大地、营造文明,践行大地“代治者”的使命。而这个圣神职责和使命的实践,穆斯林应当遵守安拉的教诲,应当具备更为高尚、更为亲合力的人性,需要具备作为一个社会基础的博爱、谦虚、谅解、宽容、慈爱、和蔼、忍耐和担当的品行。而这一切与追求知识、理性、智慧及意志的努力不可分割。这就是第一道启示中“你读”和“笔”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每个人读书的意图虽不尽相同,但主要目的应当是积极一致的。只有这样,读书才能与民族希望联系起来,读书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反之,读书兴许还会带来一些不好的效应,给人以误导。也就是说,若当一个人、一个民族到了只为谋求利益而去读书的境地时,人人就会变得不事生产,而只愿坐享其成,自私自利、投机钻营。只怕到那时候,一个原本自强不息的民族,却渐渐地只剩下绝望罢了。所以不光要读书,还要读好书,更要明白为什么而读书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认识可以作为个人人生辉煌的基础,民族屹立的根基。

三、怎样读书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人之光辉荣耀,民族之兴旺发达,只要靠读书便足够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读书应当知行合一。一切事物皆有其两面性,读书这个看上去似乎是无比高雅的行为亦不例外。热爱读书的确是件好事,可是当人们只会一味读书却不求实干的时候,试问读书还有何意义与价值?因此,读书学习的真正意义应当在于不仅要能读好“死”书,同样也得去读“活”书,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知行合一。

其次,读书要善于思考。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能否“践行”的关键。倘若只是机械地阅读,知识永远也不会成为自己的。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敢于发问,不人云亦云,真正地理解书中所讲内容,将其融入自己的骨血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最后,读书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时常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无法进行。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不断坚持,一点一滴的积累,终将有所成就。

读书之所以被当作一个典范行为来推崇,是因其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对于个人来说,读书是接触文化、了解文明、追求信仰的奠基;读书能令人明辨是非、心存恻隐、倡导仁义;读书令人明白道理,懂得仁义廉耻,学会谦恭礼让;读书使人自强独立、积极向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读书能加深人们间的理解与情感、怀着坚定信念与高尚信仰。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读书在整体民族中的比例、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未来走向。不同的民族尽管信仰和意识形态迥异,但各民族仍然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进取,披肝沥胆,这需要靠意志来坚持墨守。倘若一个民族整体上不喜欢读书,不追求知识,厌恶学习,那么,很难使人信服这个民族会有什么理想信念,更谈不上这个民族有什么光明的希望。

四、读什么书

读什么书?这又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今天各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读书也不再是一个人唯一的出路,然而,学习却应当成为众人秉行的经世法则。无论个人、家庭抑或民族,要想发展前进,就万不可荒废学习。若要学习,则还得读书,且须得读好书。在这里,要申明一个观点,我们所推崇奉行的读书,主旨在于劝人学习、教人明理、育人德行之书,而非粗制滥造、内容荒诞、逻辑可笑、违背道德之书。

在各类学科异军突起的今天,各种书籍浩如烟海。一个人纵然什么事也不干,用毕生精力和时间也绝对读不完世上的书。据有关资料统计,当今世界,仅科技图书每分钟就出版三千多种。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书汗牛充栋,却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存。有的书是智慧的殿堂,珍藏着人类思想的精华,把人引向坦途,造福人类;有的书却藏污纳垢,孽生并散布着病菌和毒素,把人引向歧途,危害社会。因此,尽管开卷有益,但应当学会选择。

结  语

读书不仅能够塑造个人的灵魂,同样也可作为民族灵魂的砥柱。倘若一个民族中人人都会读书、读好书,且知道为何而读书,则这个民族不就是充满信心与希望的么?坚持读书,心系民族。

小到个人家庭,大至民族国家,唯有读万卷书,方能行万里路。一个家庭要想长久兴盛,必定得庭前治训,劝诫勉学;一个民族若要绵亘万里,也必得耕读不辍,永世学习。故读书到了此境,已不单单当作一种优良行为,事实上其所蕴藏着的乃是一种崇高精神。朱熹曾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我们看来,安拉的经典与人类的书籍就是穆斯林民族的“源头活水”,让我们打开经典与书本,留一点时间给阅读吧,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让阅读,升华我们的信仰,丰富我们的人生,加重我们的厚度,塑造我们的价值。在浮躁的社会生活中寻求一方心灵的净土,追求祥和与宁静。

人生在世须谨记:唯有读书与信仰不可辜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献礼世界读书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ms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