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查定义,说博物学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学问,如此云云。其实也就是朴素的世界观察大法,基于经验与传承,你甚至可以认为那是开始于本能的,比如识别可什么动植物能吃,如何抓鱼,什么土地能造房子,自人类拥有意识思考,这样博览万物建立学识的概念就存在了。起初它为了生存,现在,也还在服务于生活。
自然好书奖的评委有一段面向大众的推荐语,他自己把“博物”二字的拼音“bowu”视作四个英语首字母,展开欣赏,即
beauty 美感
observation 观察
wonder 好奇
understanding 理解
这不是什么博物的规范啊步骤啊,只是教授个人的理解。说来说去,都是为了让受众不要把它看作物质生活的对立面。
城市生活可不曾脱离自然的基础。有那么一类贩卖焦虑的文风中,强调城市人与自然的割裂。的确,即使无所自觉,猛然听人这么一说,也要产生焦虑的,赶紧默念人生三问,找找与冥冥自然的联系,否则脚下不实,飘摇无助。
只要我们还是生物,便总是在自然的规则中。我的博物从自然科学开始,从生物学开始,不过是想了解狗狗,然后,也想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认识外物,认识这两者的互相作用。
教授因此也提出一个颇为乐观的结论,说博物之人难有抑郁。钢筋水泥局限了人的物理空间,即使在一线“大”城市,也只是另一口大井。只能看到遮挡视线的障碍,似乎过了一座还是一座,然后怒叹一句“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
不是的哦,成年人的世界是更广阔的。要去看,去思辨,去拥抱。
网友评论